(作者为美籍翻译家、诗人,1991年来新)

我发现,那位到访的作家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常见。每当与我们相关的人遇到麻烦,我们大多数人往往非常善解人意,只要帮得上忙就尽力帮忙。这也是那位作家为什么第二遍用英文而不是中文重复数字的原因。毫无疑问,他是出于好意;不过,如果没有弄清问题的根源,即使最善良的好意也并无助益。我的新朋友显然无从了解,无论用哪种语言说,听数字我都是有问题的,所以他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决问题。只不过他所针对的并非问题的根源,所以方法无效。

一旦我们耐心,找准问题根源,问题本身往往迎刃而解。

同样,每当我遇到因别人缺陷引起的问题时,我也不会自以为是,而是设法多了解一点。一旦我们耐心,找准问题根源,问题本身往往迎刃而解。

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他是海外作家,途经上海,盘桓数日。他发短信,问我是否有空一起喝茶。我们在离我住所不远的咖啡店碰头,花了一小时左右谈工作。离开时,他说我们应相互留个电话,方便以后联系。我拿出纸笔,他像开机关枪般地飞快说了一串数字。他看着我写,我写下开头两位数后停了下来,请他再讲一遍。他又说了一次,这次用的是英语,不过并没有放慢速度。我勉强加了几位数后,不得不请他再说一遍。这一次,我明确说请他讲慢一点。

就我而言,我不得不克服自己数字方面欠缺所造成的尴尬心理。我意识到,大多数人完全想不到我会把数字写颠倒。这意味着我得自己想办法,也就是在完成记录数字的任务时多花些时间,在别人数字说得太快跟不上时,要大胆请别人重复(或慢慢说)。如果我能让周围人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就能更好地帮我。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一点,那就是大多数人一旦明白需要做什么,通常能快速调整。

在和我交谈过程中,那位作家没有弄清问题根源,那倒还并不要紧。但如果在其他情况下,我们自以为知道问题所在,并一味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那就往往会造成持久的危害。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教师认定某个学生“调皮捣蛋”,却不了解学生的家庭问题;商家不断投放广告,却没有意识到市场需求已经改变;当地人指责外来人员造成就业困难,却不反思自己是否没有与时俱进,提升技能以满足潜在雇主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可能对所涉及的个人、家庭、团体造成切实、持久的危害。

这个假设貌似合情合理。但他却忽视了一点,这倒也不足为奇,毕竟我们不熟。他不知道的是,我特别不擅长记数字——不是数学不好,而是无法听到数字并按顺序记下来。我从小就有这个问题,无论我怎样努力,只要别人说数字时语速过快,我在写这串数字时必定会颠倒两位数,甚至更多。我小时候对此特别介意,长大后能坦然面对,别人数字说太快时,我也不会不好意思让他再重复一遍。

一开始我没写下电话号码时,他感觉有点问题,于是设法补救。这固然可嘉,但他并没有完全意识到问题的症结,而是根据某种假设推断,认为我的母语不是中文,所以跟不上他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