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钢筋水泥为主要建材的现代,保留这些传统木制建筑物,无疑格外重要,重要性体现在它不使用任何金属物料用于连接,减去在制造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破坏。这种低耗能的古老营造方式,正契合现代的环保理念,值得保留与借鉴。
日本和中国、韩国与越南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传统榫卯木结构。日本仍保留不少与中国唐代同期的木制建筑,中国山西省也保存了唐代建筑,比如佛光寺和佛宫寺释迦塔(简称应县木塔)。中国在故宫博物院的保护与修缮方面也不遗余力。故宫博物院为明代具有代表性的木制建筑群,各宫殿与建于1584年的胜兴寺年代相近。笔者希望中国与日本乃至韩国和越南在传统的木制结构的研究,包括施工与维修方面,展开学术交流与合作,分享心得,乃至探讨如何使得这一工艺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在维护作业方面制定一套标准流程,共同提升这方面的知识及工艺水平,更好地维护这类国宝级历史文物。
对于舟山所提到新与旧的衔接,笔者估计,因旧木件经过长时间水份的蒸发,韧性以及重量都有所减少,旧构件有些许收缩。因收缩程度不均,尺寸有点偏差,使得旧木块与新木块难以对上,所以新旧构件的榫与卯连接部分可能难以咬合。其次,新木块相比之下有较强的弹性以及回复性,呈现出与旧木块稍微不同的特性,因而比较难有机地融合于架构中。再者,在取出损坏的构件时,若不谨慎,难免会损害到连接的旧构件。所以工匠须要识别横梁两端榫卯的类别,而且必须熟练地掌握工艺,做出相应的榫与卯构造,对新旧构件进行有效的衔接。
(作者是本地工程师)
近期有一篇关于日本富山县高冈市的云龙山胜兴寺维护保养情况的报道,提到日本在对传统建筑修缮方面所面对的传承等问题。舟山总史作为专门为古寺庙修复的木工匠,在古建筑修复工匠中是挑大梁的角色。他指出,木工最大特点是结构上不使用钉子,使用的修复工程技术源自江户时代(1603年至1868年),古文物维修最难的步骤,是将新木头衔接到旧木头上。
我国最古老的中式庙宇天福宫的主体,也是典型的木制榫卯结构,在上世纪末进行了重大的落架大修,工匠把大部分主体结构构件逐一拆卸、修缮再安装。我国其他早期的中式庙宇如龙山寺,可能在日后面临同样的情况。
东亚其他国家的传统建筑也使用木制结构,这种结构普遍不使用钉子,而是将木块的两端做成凹与凸的形状对接。因凸的构造为榫而凹为卯,所以称之为榫卯结构。
笔者希望能够避免大幅度的修缮,改为更频密但更精准的小规模修复作业,以小修小补的方式,减少和避免大范围的框架替换工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木制架构及构件。如果上述国家能够互相借鉴,以及提升这门工艺的水平,以后从中国来的工匠,会更加具备精准的修复作业能力。此外,建议寺庙的管理层设定一个定期维修机制,着重预防性质护理。如果在检查中发现问题,管理者可以考虑替换少量受损构件,因为及时的修复能更有效降低往后的维修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