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古连街白天黑夜面貌迥异,皆有特色,无疑是勿拉士峇沙—武吉士街区内,颇具魅力的一条街。

城市软实力:国家设计中心

设计无所不在,从包装、服饰到建筑,甚至是城市规划,环环相扣。创意设计可谓国家的软实力,塑造出一座城市的个性。设计中心在这方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展览和相关活动将新加坡的优良设计推上一层楼,和其他国家接轨。

有意思的是,地铁站外的两个巨大圆形隧道通风口配合艺术区漆上色彩,如装置艺术品展示在路人眼前,相当醒目。

这些年目睹了该区的变化。新加坡艺术学院、南洋艺术学院、拉萨尔艺术学院三足鼎立,形成艺术学府铁三角;设计中心的落成,独立画廊的崛起,无论怎么变,勿拉士峇沙总离不开艺术。

老教堂新使命:摄影中心展厅

印象最深刻的是已故日本设计大师柳宗理(Sori Yanagi)的作品回顾展,这位二战后崛起的工业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充满哲学性,让我获益匪浅。

除了发展为艺术区,勿拉士峇沙和武吉士一带也划为创意区。我国200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设计创意之都(UNESCO Creative City of Design)地位,国家设计中心(National Design Centre)的落成正合时宜。

该建筑上世纪80年代曾用作修车厂,1995年至2014年发展为雕塑广场,为本地的立体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成品的场地。那时我也经常来此浏览,雕塑艺术抽象富想象力,精彩之处在于从各角度欣赏意境有别,从中吸取不同的艺术精华。

由于含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及文化气息,政府将勿拉士峇沙和武吉士区划为艺术兼文化遗产地带,打造成富有艺术氛围的勿拉士峇沙—武吉士街区(Bras Basah. Bugis Precinct)。

明古连街除了左右几家酒店和服务公寓,还有一座回教堂,其地标应属南洋艺术学院。我常觉得南艺的建筑外观虽不及新加坡艺术学院和拉萨尔突出,甚至显得过于单调,但它胜在定期举办的艺术展皆颇具水准和诚意。

时至今日,我仍然会到这里走动,吸取艺术养分。若一段时间不去的话,还会挂念着呢,改不掉的习惯。

靠近香火鼎盛的观音堂,密驼路(Middle Rd)的交界处伫立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堂,有欧陆村庄小教堂的况味。建于1870至1875年之间,密驼路教堂(Middle Road Church)当年由英军查尔斯·菲利普(Charles Phillips)设立,即本地第一座海峡华人教堂,一度是美以美女子学校的校舍。

其实更早些我已是勿拉士峇沙区的常客。念中学时不时跑到书城追听新谣,在峇哈鲁丁职专修设计的三年里,也常“下坡”到海峡和画友两家美术用品专卖店添购材料。

明古连街提倡少用车

雕塑广场的鲜明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至今仍如此称呼,它的离场令人遗憾。老教堂目前由独立摄影与影像中心Objectifs进驻,延续视觉艺术展场之使命。

数年前中国朋友初次来新游玩时,就要求到拉萨尔艺术学院参观。该学院扬名海外,友人慕名而来,除对其建筑啧啧称奇,甚至萌生在那里进修绘画课程的念头。

离南艺不远的拉萨尔艺术学院则展现不同的风景线。坐落于实利基路(Selegie Rd)尾端的学院本身犹如一件庞大的艺术品,高耸的黑色铝板外观看似一栋庄严的堡垒,其实内有乾坤。六栋相连的倾斜建筑从地质学获得设计灵感,营造“深山峡谷”的景象,充满视觉冲击。

勿拉士峇沙—武吉士街区范围甚广,每走几步就一个景点,若要渗透也要耗上一两天时间。建议可以先挑一些对号入座的场所,从而感受这一带的脉搏。

拉萨尔艺校的“深山峡谷”

由于含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及文化气息,政府将勿拉士峇沙和武吉士打造成富有艺术氛围的街区。这个街区看点颇多,通过几所艺术中心和一些老建筑,一起认识街区的历史与人文风情。

目前为新加坡摄影学会会所,实利基艺术中心除了提供摄影技术的学习平台,三楼的陆运涛展览厅也常有摄影展。之前具规模的越战摄影展就发人深省,定格镜头内的战火触目惊心,硝烟四起的残酷画面令看者心情沉重,展览现场气氛凝重。

很多时候仅是穿街走巷,端详城里的老建筑及老树,沉浸在该区的艺术氛围是忙碌一周后,补充能量的时刻,走走看看亦很疗愈。

越过马路即龙都酒店(Rendezvous Hotel),再走一小段路是明古连街(Bencoolen St)交界处。过去几年因地铁滨海市区线施工而造成部分道路关闭,尘土飞扬,甚少涉足。

设计中心地点优越,处于艺术区中央,毗邻国家图书馆,前身是超过120年历史的圣安东尼修道院(St Anthony's Convent)。这座洁白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空间宽敞,自然光明净,修复过程中添加现代元素,同时保留建筑内部带有宗教色彩的浮雕。

因为热衷文化艺术,所以经常流连勿拉士峇沙(Bras Basah)。

zbfukan20210225.a_Small.jpg
拉萨尔艺术学院倾斜建筑从地质学获得设计灵感,营造“深山峡谷”的景象。

关于实利基艺术中心的建筑背景着墨不多,根据一些档案照片,该建筑在80年代就已存在。艺术中心不设电梯,每次来看展览必须费点力气爬上窄楼梯,别有一番体会。实利基一带一直是印族同胞的活动地带,周围不少旧楼因城市发展而拆除。物换星移,这栋建筑所幸保留下来,经过粉刷有了今天的面貌。

漏网之鱼:实利基艺术中心

艺术并非高不可攀,漫游该区,让自己贴近艺术,或让艺术贴近生活,总有所领会。由于勿拉士峇沙—武吉士街区的看点颇多,在此精挑几所艺术中心,并且通过一些老建筑认识这一带的文史,感受艺术区的人文风情。

设计中心也是每年3月举行的新加坡设计周之主要活动场地。去年因疫情停办,所幸近期陆续有设计展,提升国人对好设计的鉴赏能力。我从事平面设计20余年,即使两年前毅然转行,依然关注本地的设计动向,常到设计中心看展,不让自己脱节。

zbfukan20210225.b_Small.jpg
密驼路老教堂目前改造为摄影与影像展览场地。

最近乘巴士路过,发现其建筑在夜间亮起灯来神气十足,格调高雅。在灯光照射下,衬托出一些白天可能会忽略的建筑细节,加上在两栋旧建筑之间的落地玻璃窗展示厅,灯火璀璨,一旧一新,相映成趣。

我喜欢从新加坡艺术学院为起点,也就是勿拉士峇沙路及布连拾街(Prinsep St)交界处。这里属乌节路的尾端,购物街的喧嚣在此散开,氛围有所不同。建于2001年的新加坡艺术学院建筑有架势;偶尔看到师生们在阶梯上写生,感受到艺术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颇为欣慰。

南艺校舍外的街道也有学生和校友们的艺术创作,如逗趣的动物雕塑,供路人歇息的装置艺术木凳等,赏心悦目,为这个艺术区加分。沿着街道边欣赏边行走,怡然自得。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南艺对面有两栋修复完好的战前老建筑,现为高档家具公司Space的办事处及展示厅。其中82号在1950年代曾是一家旅店,这几栋南洋风建筑于2012年获市区重建局颁发的旧建筑修复工程奖项,让我们透视该区的旧面貌。

南艺周边的艺术氛围

尤其喜欢建筑使用落地玻璃窗,不仅引进大量自然光线,让艺术学院更加明亮透彻,也能一窥师生上课的情景,有互动性。如此不规则、开放式的结构也是对艺术的包容。拉萨尔艺术学院从简陋的蒙巴登路旧校园发展成今天具规模的艺校,反映我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由本地的雅思柏设计事务所(RSP Architects)操刀,校舍自2002年落成后,因杰出的建筑设计而频频获颁全球各大建筑奖项。

数周前来此参观新加坡艺术周的视觉艺术展,目睹本地年轻艺术家的创意;年前也在这里参观了本地摄影师沙颖的牛车水摄影展,感觉皆好。

2017年明古连地铁站启用后,陆路交通管理局将这条道路改造为更宽敞的人行道和脚踏车专用道,提倡减少用车的生活方式,以打造一个利于步行、骑车和使用公共交通的共用空间。

有好长的一段时间,逢周六中午下班后都会从乌节路的办公室步行到勿拉士峇沙区,钻进新加坡美术馆看画展,在百胜楼“书城”泡书店,去国家图书馆借阅书籍,也常到电力站掌握最新的艺术动向。

或许是因为坐落在街区边缘,我总觉得实利基艺术中心(Selegie Arts Centre)经常被艺术爱好者忽略,成了漏网之鱼。这栋建筑相当特出,狭长椭圆结构在本地属罕见,一扇扇彩窗让建筑精神抖擞,并为该区注入色彩。

展览场地面积不大,看展一般半小时以内,我也会趁机留意教堂的内部结构,如拱形天花板,这些建筑特色和展览品相互衬托,丰富整体看展体验。

除了三所艺术学院,还有诸多独立艺术中心遍布勿拉士峇沙—武吉士街区,包括实利基艺术中心、Objectifs摄影与影像中心、Deck集装箱摄影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