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这些就是武则天当政时所造的新文字。
一为借用古字,例如“埊”,汉代《前汉书》即有此字,意思为地,以山水土三字代表大地,可说非常形象。
由此可见则天造字,在思维上确实具有超时代的胆识与创意,千古难得一见!
武则天67岁那年(公元690年),宣布废唐睿宗,正式称帝,改唐为周(故后人称之为“武周”),正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山西晋祠藏唐朝女皇武则天刻制的《大方广佛花严石经》八十卷,总数共多达160通石碑(今存135通),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皇家工程。
例如近年在中国西安南郊一处工地上发现一通“大周郢州刺史杨府君之碑”墓碑,碑文中就有多个则天新字,符合此碑的年代特征,遂入藏西安碑林(碑林上千碑志里仅有四五十方武周时期的墓志)。
由于武则天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中国历史上向来被认为是异类,有关她的一些重要史料也有缺失,例如她为何想要造新字的原因,造新字的方法,甚至连究竟共造了多少个新字,都有争议。
则天造字,通行时间不长,字也不多,但都是常用字,使用广泛,成为一个重要的断代凭据。
三为打破汉字的方块结构,创造了几个圆体结构的新字,例如“○”字,代表星;日字则是在“○”的圆圈里放进一个形状如鸟的“乙”字,象征古人认为日中有的“三足乌”(故太阳称为金乌)。
石碑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中,不时可见有一些“怪字”,例如一个“○”,或“山水土”三字叠在一起的“埊”(念di`)字。这些与众不同的文字,出现在这批武则天御制的石碑里,当然就是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的“则天造字”(又称“武周造字”或“武后新字”)了。
《唐书·艺文志》记载有《武氏字海》一百卷,是则天造字重要记录,可惜该书早已亡佚。
晋祠的《花严石经》上的则天造字,专家考证共有14个,石经译刻于武后称帝10年,这14个字应该是则天造字的“基本字”,对有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独特的汉字,从历史风雨中走过来,有几分宁静,几分寂寞,还有几分超时代的创意精神,足堪深思。
“武曌”出现半年多后,她就成为了空前绝后的中国女皇,可见造新字这项行动,对她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武则天所创新字,在她执政期间通行天下,当时无论中原或边陲地区的各类公私文书、碑刻墓志等都一律使用,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于则天造字的字数,自五代、宋代以来都有不同说法,归纳起来大抵有12字、14字、16字、18字、19字、20字等几种说法。
但在她80岁(704年)病逝后,唐中宗登基,复国号唐,就立刻停止使用这些新字,因此“武周造字”存在的时间,和武周皇朝寿命一样,只有15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一批字体。
如此混淆,主要因为计算法不同,如“月”字有两种写法,便会造成不同算法。此外后世也有一些衍生附会的字,如“瞾”字便是把则天造字的“曌”字上面的“明”改成双目,就是衍生的讹字,并非真正的则天造字。
据学者研究,武则天造字的方法主要有三:
她开始造新字的惊人之举,就在她当女皇前夕(689年年底),并一口气改造或新造12个新字,包括她自己的名字“曌”(音照)在内,这是她为自己造的一个新字,字型包含“日月明空”四字,意指日月凌空,普照大地。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的女性,戏剧小说电视剧多数围绕这位一代女皇的宫廷斗争故事,则天造字这件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最特别的一节,却较少为人所关注。
则天造字,虽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但这正是很值得探讨的课题。仔细梳理这些独特文字,分析其结构及探讨它们对武则天的意义,每个字似乎都蕴含着这位传奇女性的心思。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有一小片敦煌藏经洞遗书,编号Pelliot Chinois 3687,为1908年伯希和带回法国的大批敦煌文物之一,这张残缺的小纸片上只有七行文字,就出现了四个则天造字,这个鲜明特征即可证明这小张残片的年代。
今天所见韩国文字里独有的“○”字,其实早在武则天时代就有了,只是这种汉字方块结构的新圆形结构,在汉字里没有传承下来,使得方块字依然是中国文字的典型结构。
当上皇帝后,她每隔几年就会再造新字,前后五次,但数量不多,每次只有一两个新字而已。
这些独特的汉字,从历史风雨中走过来,有几分宁静,几分寂寞,还有几分超时代的创意精神,足堪深思。
二为创作新的会意字,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她自己名字的“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