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巴刹原址,老居民的回忆也不能少。当年巴刹这一带叫驳船码头(Boat Quay),克拉码头只是对岸上游的一段。他们也记得,巴刹周围有很多旧店屋,密密麻麻地一间挨着一间。店屋大多矮矮小小,年久失修,难免给人破败颓萎的感觉。
可惜的是,新老巴刹有着明显不同的命运。老巴刹建筑被完好保存下来,1973年还被列为国家古迹。可建于1845年的新巴刹,却在1968年毁于一场大火,今天连原址也渐渐为人遗忘。
细读新巴刹的历史,总感觉它挺特别。它叫新巴刹,但它的历史并不输给直落亚逸的老巴刹(Lau Pa Sat)。建于19世纪中叶的新巴刹,在新加坡河河边营运超过整整一世纪,对当年的潮籍社群来说,它想必也是个重要的生活地标吧?
河边酒店咖啡厅的名字,提醒人们这一带曾有个湿巴刹,名叫Ellenborough Market,俗称潮州巴刹,也称新巴刹。
可从1954年版新加坡市区地图来看,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从图中可见,站在今日尚存的潮州街街口,面向新加坡河,巴刹原址在右手边,而茂昌阁酒店则在左手边;
延伸阅读
这些天我们不止一次地回到新加坡河边,望着中央商城的高耸建筑,想象着当年的潮州巴刹,还有巴刹周围的矮小店屋……
若用图中新加坡河上的两条桥来定位,可以看到,潮州巴刹其实位于李德桥(Read Bridge)和哥里门桥(Coleman Bridge)之间——原来,今天克拉码头中央商城(Clarke Quay Central)的位置,才是潮州巴刹的原址。
寻找旧址,少不了行走;在城市旧与新的褶缝里行走,在时间长河边上徘徊,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曾有人问,辛苦寻址究竟为哪般?其实也不是没有自问过,有多大意义说不上,只知道这是自己喜欢的事,乐趣自在其中。然而也自知功力极浅,时光每回只向我们透露一点点……
此时又想起河边酒店的那间咖啡厅。不知会不会有一天,咖啡厅名字上也留下华文俗称——“Ellenborough Market Café ·潮州巴刹咖啡厅”,英华并列地向旧日地标致意?
喜欢寻找旧址的我们,开始了又一次“寻址行动”。这才发现,这个历史悠久的巴刹竟没留下太多的书面记录,人们的口述记忆亦不尽相同,最常见的说法是在今天瑞士茂昌阁酒店(现已易名Paradox茂昌阁酒店)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