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有多个片段,当事人不再提起,终了只剩下无边的沉默。可无声的历史令人困惑:它是否真的曾经存在?日据时期新加坡慰安妇历史,便是这样一个无声的片段。
布莱克本教授直截了当地指出,这种传统男性视角的看法与史实不符。本地年轻女子(包括华族、马来族、印族和欧亚裔女子)并未幸免于难,多人被日军强奸并掳走,尤其是在日据初期。本地受害女子大多面临两种命运:一是被强行送往本地或亚洲各地的慰安所,为日军士兵提供性服务;另一种是被迫在专为日本军官提供娱乐和性服务的场所做女招待,照样逃不出日军性奴役的控制。
带着这些问题,布莱克本教授一个个课题挖下去,一层层历史揭开来,发现内里尽是受害女子的血与泪。在这个过程中,他留意到本地慰安妇话语背后的一种男性视角:人们似乎认为日军设立慰安所的做法让本地年轻女子得以“保住贞操”,这暗示着本地女子没有落入日军的性奴役控制。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这其实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调查报告,要为无声的人找到她们的声音。作者问道:日据时期新加坡的日军慰安所里,究竟有没有本地妇女被强迫充作慰安妇?若有,她们为何数十年来保持沉默,以致在本地二战集体记忆里、在1990年代受害妇女的吼声中缺席?
这是一个颠覆传统男性视角的结论,建基在大量而翔实的史料和文献基础之上。仅说本地档案馆有关二战的口述访问,多名受访者就曾提到亲朋邻居家的年轻女孩被强奸和掳走的遭遇。在这里,每个回忆就是一个证词。
1990年代初,亚洲各国二战期间曾受日军性奴役的慰安妇站了出来,要求日本就此道歉及赔偿,有学者称之为“亚洲受害妇女的吼声”。这些妇女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等国,可在同样经历过日据伤痛的新加坡,当年却是一片寂静。
可惜的是,受访者中迄今无一是“慰安妇”本人,她们自始至终没为自己发出过声音。这无声背后的原因,便是布莱克本教授在书中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也因为如此,她们的沉默,一直震耳欲聋。
这片寂静,令人生疑,尤其是好奇的历史学家。新加坡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凯文·布莱克本(Kevin Blackburn)走进这片寂静看个究竟,他的新作“Comfort Women of Singapore in History and Memory”(暂译《历史与记忆中的新加坡“慰安妇”》,简称《新加坡“慰安妇”》)于2022年出版,是本地深究新加坡慰安妇的首部学术著述。
历史的窗口,曾在1990年代初打开,让世人听到亚洲多国受害妇女的吼声。可历史又是残酷的,机会窗口打开的时间总是太短,错过了就过去了。即便这个窗口今后或会再次打开,窗后的人也经已凋零,再不能到窗边来透透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