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聚会的缘起要追溯到三年前群组里的对话:当时一个老同学提到他在学弹古琴,而我对这乐器特别好奇,他就说愿意约个时间弹几曲给我听听,只是他人住香港,一直没约成。直到最近一次大型校友会,言谈间又多了几个同学也想洗耳恭听,于是促成了这次聚会。

他从香港带回来用了三年亲手斫的琴,讲解了琴的构造,和琴的名字“莉莉骨灰琴”的由来。莉莉是他往生了的爱犬,把它的骨灰加入到了制琴的原料灰里头,也在琴面涂上仿如莉莉身上的三种色,黄、褐和灰。斫琴是冷门艺术,需要耐性和时间,更需要狂热。单是选材就有学问,磨木、上漆就要重复无数次。如果琴面的弧度不合手形或琴音不到位,斫琴人还得把琴弦拆了,重新琢磨,直到符合心意为止。他说这已是亲手斫的第三把琴。

聚会结束后,其中一个老同学发短信给我说如果我们当年同班,应该会是很不错的朋友。我乐了一下,接着心想:30年前的我只会专心打球和发白日梦,未必讨人喜欢,回了她一句“现在的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真好。”

原先以为只是随手弹,他竟发了曲目表给大家,为我们六人挑了六首曲子,还附上寄语,令我们哇哇声为之“惊叹”。我们几人当中的关系交叠得错综复杂,都是中学同学,当中也有谁和谁是小学同学、初院同学、华乐团团友等等,是一群有共同点但却极少联系的人。趁他回乡探亲,几个平时几乎零交集的老同学一起叙旧、听琴、吃吃喝喝。

难得风骚,有古琴的地方少不了好茶和好香,要接地气所以也有炸鸡翅和啤酒。就这样时而安静听琴,时而爆笑,时间一下就过去了。大型聚会虽热闹,但小型的除了能聊得深入些,这次还有令人静下心来的古琴乐,是意料之外令人很舒服的聚会。

弹奏前他逐一讲解曲子的意义,弹琴的时候,最吸眼球的该属他变化多端的指法。我们既不懂琴也不懂曲子,NG了要不是他自己哎呀一声我们也无从察觉,只是静静地听他用他亲手斫的琴弹他为我们挑的曲,透过琴音他把自己那份用心交给认识了30年的我们。他的认真和弹奏时融入在琴乐里的神情着实充满魅力。

更难得的是往往在不刻意追求的时候,从一些人、一篇文章、一首歌、一席话,得到了触动。他分享一部他参与制作的古琴纪录片,里头有这么一句,说到斫琴人的心声:“当琴人以亲斫的作品为三五知己弹奏,泛音数响,一生美学修为已然送上。”诚然这境界我们未到,不过这次的琴聚有感是掀帘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