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叹了一口气,问女儿:“小朋友都是这么看大人的吗?”她挑了一下眉,露出过分灿烂的笑容说:“是啊,小王子真是知己啊!”我白了她一眼,继续读到小王子生气地碎碎念,数落作者竟然认为羊和花之间的问题不重要,还问如果某个人在某星球上深爱的一朵玫瑰花被绵羊糊里糊涂地吃掉了,他眼中的星星都会黯然无光了,这难道也不重要吗?
听说过内在小孩,是因为朋友在接受这方面的心理咨商。上网翻查资料——心理学理论主张成年人的一些恶性循环的破坏行为,通常源自驻于内心的小孩,因为积存童年伤害、创伤、恐惧或愤怒,以致虽然长成了大人,心里却一直有个受伤、无助,没有跟着长大的“内在小孩”,继续影响大人的情绪、生活、工作和婚姻或亲密关系。与自己和解,还得先从接受和认真看待内在小孩的需求开始,这算相当沉重的课题呢。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愿意短暂放下手机,和妈妈一起看中文书是有多难能可贵,于是这有限的亲子时光里我尽量挑选有趣的读物。周末和女儿一起看玲子传媒版本的《小王子》,我们接力朗读,轮到我读的这几段文字,描述作者因为赶着修理坠落的飞机却遭小王子不停追问绵羊是否会吃掉带刺的花儿,敷衍着说绵羊什么都吃,包括带刺的花,并说他在忙正经事。小王子恼了,说大人总把事情混淆了,还傲气十足认为自己在做的是正经事。
这下我才真的震撼了,她也还只是个大小孩,怎会知道内在小孩这回事?
或许是我朗读的功力了得,搞得自己好像也被这段文字稍微震撼了一下。我和女儿面面相觑了几秒才说:“哇,这段有感动到。”她点头认同,又突然综艺感爆发,表情和眼神笃定地说:“我知道了,小王子是作者的内在小孩!我肯定、保证、发誓小王子绝对是他的内在小孩!”
问女儿她指的内在小孩是什么。她认真想了想,说:“在流行音乐视频的情节里,内在小孩是另一个版本的自己,自由、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不需要逻辑或遵守太多规矩,在变得成熟的同时,这些部分可能被隐藏起来,却永远不会变老。”听成长中的小孩形容内在小孩,心里有点酸酸的。
她说得好像真的懂,童真也似乎在逐步离开。成长委实不易吧,我想,真的要隐藏自己的时候又会辛苦吗?恐怕大多数人都想不起来了。已忘了当初是怎么长成大人的我们,正如《小王子》书中所说,所有大人都曾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