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窄小的人行道,爬到元创方时松了一口气,院子里一片草地、两排灌木、几株大树,悠闲用餐的人,三两孩童跑前跑后,原有的建筑得到保留翻新,不会让人觉得假面,靠近荷李活道的花园增设了电梯,两栋宿舍楼之间的空地做成广场,局部增加两层高的连接体,称为“智方”,设有屋顶花园。

PMQ元创方建筑群原本是香港已婚警察宿舍,建于1951年,简洁朴素的板式建筑,是二战之后常见的集体住宅式样,四条街道围合的方正场地内,两栋七层高的宿舍楼,还有一座两层的中区少年警讯会所,这处政府产业于2000年空置,2014年耗巨资改造成为创意中心。

虽然香港让我心生忐忑,但不妨碍我对这座前英国殖民城市的兴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满清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人,对于曾是洋商聚集之地的澳门带来致命一击,也正是那一纸南京条约,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开放为通商五口,历史的脚步不曾停留,口岸城市历史区域的活化渐渐成为我关注的课题之一,趁着教学间隙再访香江,直奔心中的几处打卡点。

原以为板式建筑的场所会太过直白,逛来逛去发现不少有趣的空间,即使是在楼道里神游,抬眼便能望见对面走廊晃荡的人,回过神来仔细瞧瞧,这魔性的空间原来是贯穿楼层的走廊以及间隔的大凹廊,有的售卖商品,有的做展览,有的就放了几把桌椅……

到狮城之后,几次进出香港公干,每次见到密密麻麻的高楼,心头便是一颤:“在这里生活真是不易!”走着走着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倔强,生生不息的活力,拐个弯或许就能遇见希望。

改造后的元创方不再有旧时邻里的琐碎日常,入驻的创意品牌基本上是一店一单元,店家在不大的门脸上各展身手,希望能吸引探头探脑的好奇客,让人感慨这世界真不缺创意,只是谁能打动谁的心?倒是一些开设手工作坊的店家,有不少人兴致盎然地忙活着。

跑到楼里的历史展览馆看看录像,更加体会这宽敞外廊作为公共空间的妙处。宿舍楼的居住单元很简单,每户一单元,只有一个大房间,房前凹廊是两户人家共用的,大家在这里晾晒衣服、做家务、聊天,房间的另一头设有厨房和用餐的阳台,吃饭时间好不热闹,锅碗瓢盆响,谁家有什么好料都能闻到,孩子们楼上楼下地跑,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住集体宿舍的人活得有滋有味。

在森森然的港岛中环,元创方是一处可以呼吸的空间,没有咄咄逼人的新贵脸孔,试图找回往日时光的温存,历史区域活化如人一般,兜兜转转之后想要回到记忆的原点,蜷缩在内心那柔软的角落。

香港,是我最早海外旅行的城市之一。当年出国旅行并不容易,泰港澳是很多人看世界的第一程。初抵香江时眼见花花世界的繁华景象,夜幕降临后,从太平山顶俯瞰维多利亚港,夜色弥漫的是旅人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