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己是首位到场的模范生,不遑多让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他们拿着相机认真拍照,原以为是学界同好,后来得知是来旅游的新加坡人,在社交媒体看到活动消息,便报名前来参团,让我又惊又喜,这可是收费的小众文化活动!随着城视报工作人员与其他学员的陆续到来,领取活动手册,新朋故友相见欢,感念主办方的周到安排。
守护公冢让万千先人得以安息此地,让华族墓葬祭祀文化得以传承,塚山之义在千秋,创业难,守业更难。
快闪参加活动的另一隐忧是天气,槟城的雨季似乎也提前了,连日大雨,周五一整天暴雨,在为团员设立的群组里,有人坦白地表达忧虑,我亦做好愿赌服输白跑一趟的准备。有意思的是,白博士即时在群组里报告,已在福建公冢的福德祠请求大伯公保佑活动顺利进行。说来也是神奇,活动当日天气晴好,竟没下一滴雨,果然是天佑之善举!
还在琢磨如何有效地进行调研,槟城友人发来海报,告知10月19日将举办题为“走墓寻碑:从福建公冢看北马华人大时代”的活动,由联合福建公冢、槟城和谐机构与城视报联合主办,聘请新纪元大学白伟权博士担任导师,全天的课程,上午在峇都眼东公冢导览,下午在礼堂授课。福建公冢是我关注的课题,曾在线远观白博士在广东暨汀州会馆白云山公冢的导览,亦想了解马来西亚学者对于福建公冢的研究。心动又纠结,毕竟时间仓促路途遥远,咨询负责策划的朋友,得知这将是难得的交流机会!
不久前完成一篇关于百年适成亭的文章,即将在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的《源》杂志发表,这座南洋最为宏大的华人塚亭落成于1886年槟城开埠百年之际,坐落于峇都眼东联合福建公冢。今年清明初见此亭惊为奇观,促使我展开相关研究,接连几次前往勘查,颇感资料采集之不易。清明期间坟山除草是记录墓碑的良机,却是酷暑难耐之际,塚亭内摆满祭拜的桌子,难以拍摄记录;清明过后塚亭空置了,然而只要几场大雨,野草迅速恢复生机将坟冢掩盖,令人望而却步。
课程行程要求8点在百年适成亭集合,7点天一亮便叫车前往,提前到场做些记录。一踏入百年适成亭就注意到石条地面已清洗,石屏周围的杂物已移除,联合福建公冢做好迎接活动的准备。晨光洒在百年适成亭的红瓦屋顶上,一缕阳光透过气窗将青灰桁架染成金黄,抬眼望向郁郁葱葱的白云山,不由得心生赞叹:“真是风水宝地!”
最难忘的学员是联合福建公冢的理事们,原以为只是来走过场打声招呼,没想到竟是全程参与,尤其是鬓发斑白的主席谢清渊,古稀之龄身形矫健,身先士卒踏荒草爬高坡,他不谙华语却耐心听讲,以英语和闽语分享早年听闻的公冢故事,触动心弦是他说的“Rest in peace(安息)”,简单的三个字概括理事会肩负的责任,守护公冢让万千先人得以安息此地,让华族墓葬祭祀文化得以传承,塚山之义在千秋,创业难,守业更难。
尽管遇上难得的好天气,加上连日下雨降温,对于户外活动堪称是舒适温度,然而,从8点走到12点,暑热渐渐升腾,我从戴帽升级到撑伞,毫无防晒遮挡的白博士已是汗流浃背。曾带学生到武吉布朗坟场上课,深知现场授课的辛苦,烈日下在坟冢间穿行,不仅要注意脚下安全,还要牢记讲解内容,随时应对突发状况,极为耗费精神。好在这一大班学员认真听讲相互照应,半天下来已从群友变成朋友。
导览活动从福德祠祈求平安开始,在百年适成亭内讲解公冢历史与石屏记录,随后走墓寻碑。第一站是山坡上林萃龙医生与敦林苍祐医生的墓,在这两位声名显赫的父子的安息之地,可以远眺他们奉献一生的乔治市。在研究本地林氏大宗祠九龙堂时,注意到林萃龙与弟弟汉和是位列第四的捐款人,对这位出生于新加坡的海峡华人心生好奇,追随他的脚步来到槟城,两年前第一次来此参拜,随即展开对其家族的研究。在白博士的力邀之下,站在林萃龙医生墓旁分享研究心得——其墓碑的书页造型与岳父谢琦意的渊源,其家族与百年适成亭创办人李丕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