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Teluk Intan)是马来西亚的一座市镇,原本英文名是Teluk Anson,华语译成“安顺”,不仅发音相近,也是美好的愿景。引发我好奇的是安顺地标——钟塔,如同比萨斜塔般倾斜着,已经有百多年历史。上网查找安顺斜塔的资料,除了一些照片与重复的介绍,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研究。即便是关于安顺的通史,也只找到1980年代一位马来亚大学历史系教授的文章。反复比对历史地图与谷歌地图,难以参透安顺的空间布局,还是要“眼见为实”,遂安排两天两夜的考察。

巴士在安顺长途汽车站停下,扑面而来的热浪,赶紧用Grab叫车前往酒店,前台工作人员对我留宿安顺两晚感到好奇,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安顺是看看斜塔吃点美食路过打卡的城市。位于霹雳州南部(习称:下霹雳)的安顺,霹雳河在入海前绕了几个弯,其中一个大弯形成一个狭长的沙洲,安顺就建在这沙洲上。原本有着便利的水路交通,后来英国人决定提高运输效率铺设铁路,便有了安顺火车站,只是没过几年,铁路改道了,安顺也安静了。火车站如今只剩下一个老站牌,前面摆了一小节铁轨,算是缅怀曾经的荣光。

小艇的舱位很低,坐在与船沿持平的长椅上,静静地看着霹雳河,小艇划过水面如利刃划开锦缎,船长时不时地增速减速转圈,潇洒地带着我们向河中进发,远远看见天边一片黑点涌向绿洲,这就是百鸟归巢。小艇追上鸟群,成千上万的白鹭,伸展着洁白羽翼,双脚绷紧收起,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如利剑般在空中滑过,这阵仗气势让人屏住呼吸。导游说鸟儿早上是各自离巢觅食,傍晚却是定时成群结队地返回,安顺的生态环境好,吸引大量鸟类栖息,才有了这样的自然奇观。

安顺没有成为期望中的经济重镇,也意外地未被工业污染,夕阳下百鸟展翅归巢,霹雳河畔点点萤火,天然无雕琢的生态游充满希望。

斜塔开放给公众参观,入口处摆了个小桌子,有位售票员坐守。一层的中央可以看到下面的架空层,地上的三层空间里摆了些展板与实物,以巫语和英语介绍安顺历史和古迹。靠墙有弧形木楼梯可以登上二层和三层,这两层有门洞联通外围悬挑的走廊,虽然不恐高,踏上走廊木板莫名地腿软。这座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建筑实则很神奇,建成后因地下水导致地基松散,塔身开始向一个方向倾斜,没有加固调整,斜着斜着就这样过了百多年,还能让人爬上爬下。傍晚时分,塔身装饰的灯都亮了起来,广场上不少年轻父母带着孩子玩耍,用塑料圈沾点肥皂水,小手一挥便是亮晶晶的泡泡,还有他们亮晶晶的眼睛。

安顺的建筑遗迹不多,城市却比想象的大得多,看着波光粼粼的霹雳河,想想可以去坐游船观日落。最近的码头有两家游船公司,一家华人的,一家马来人的,无奈都要至少四名乘客才能开船。心有不甘,第二天又跑去,还是没有乘客,游船的工作人员说一整天没开张,希望傍晚能开出第一团。留下联络号码到附近吃饭,终于凑够游船的人数,6点半小艇带着我们出发了。

安顺没有成为期望中的经济重镇,也意外地未被工业污染,夕阳下百鸟展翅归巢,霹雳河畔点点萤火,天然无雕琢的生态游充满希望。

斜钟楼是安顺观光的重点,所在位置开辟成广场,各个时段都能有好机位拍照。这座25.5米高的建筑兴建于1885年,主体结构以红砖砌筑成环状,由下往上收分,里面是三层,外侧做出七层挑檐,屋顶有着攒尖顶,看起来像是中国传统的重檐宝塔。在第三层的高处安放一个铸铁水池,爬到第三层楼面可以看到半圆水池底的出水口。据说兴建此水塔是为了蓄水防灾,由一位梁姓华人设计建造的,建成后捐给市政府,后来不再作为水塔使用,集资从英国买了个时钟挂在高处,水塔成了钟塔。

小艇渐渐靠近绿洲,进入满是水生植物的区域,船长带着我们近距离观鸟,导游不时做些说明,拿出望远镜让我们看看远处的苍鹭,就这样眼见一轮红日在水一方落下。同船的乘客一致同意等待夜幕降临,再去看看对生态环境极为敏感的萤火虫,这些微小的生命以细碎的光芒装点着河畔的红树林,如同暗夜里的圣诞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