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去年发布的“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从最初的服饰、食品和护肤品老字号焕新,到汽车、手机等国货受热捧,“国潮”正迈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文创IP、漫画、综艺等文化产品出圈。
刘思敏说,文创产品容易被侵权和抄袭的特质,削弱了原创动力。只有当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受到更完善保护时,文创产业才有望再上一个台阶。
卞向阳说,随着“国潮”概念兴起,越来越多中国元素融入服饰,受到年轻消费者追捧。这其中既有旗袍这类民族服饰走红,更引人注目的是汉服这类传统服饰爱好者群体的发展壮大。如今中国汉服爱好者有300万至600万人,并由此催生在时装中融入汉服元素的“新汉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刘思敏受访时指出,多数中国景区的文创衍生产品销售占整体营收比重不足10%,和迪士尼和环球影城等成熟景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文创产品原创性不足有关。
上海游戏公司“米哈游”打造的《原神》(Genshin Impact),是如今全球最火的网络游戏之一。这款2020年9月推出的游戏,已在15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并在其中60多个市场畅销榜排名第一,提振公司净利去年达到185.4亿元,同比涨幅超过200%。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人民币1.1万亿元倍增至4.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从2.75%提高至4.43%。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徐剑受访时指出,在中国经济腾飞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生活条件相对宽裕,他们不仅接纳外国文化产品,对民族和传统文化自豪感也更强烈。这样的趋势,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类一线城市尤为明显,进一步推动本土文创产业在互联网助力下“破圈”。
和汉服同时受到青睐的,还有各地景区及博物馆的文创商品。北京故宫的联名彩妆、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四川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冰淇淋……都在传统文化元素加持下获得商业成功,而它们的主要受众是“90后”年轻人。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 原创性不足制约文创升级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东华大学教授卞向阳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中国文创产业近年来突飞猛进,与国家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提升密不可分。“当基本温饱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投射到精神文化领域,时尚服饰的演变就是其中一个窗口。”
今年2月北京冬季奥运会期间,最出风头的不是摘金夺银的运动员,而是一只裹着冰晶外壳的大熊猫。
卞向阳则认为,中国最不缺的是悠久文化,但业者不能停留在把文化符号化的层面,而是要进一步挖掘其内涵,“中国文创产品要继续升级突破,有待全社会进一步加强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认知。”
起源于英国的“文化创意”概念,过去10年在中国快速发展。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1.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2209亿新元)倍增至4.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也从2.75%提高至4.43%。
《原神》的走红也带动中国软实力传播。今年初游戏中出现的京剧唱段“神女劈观”,在YouTube上播放量超过120万次,在TikTok等短视频平台上也引发再创作风潮。更多地方政府也开始将扶持文创业提上议程。上海市政府在2017年定下在2030年让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8%左右,到203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文创产业中心”的目标。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的川陕文创产业区和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中部文创产业区也相继兴起,文创产业形成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之势。
这只名叫“冰墩墩”的吉祥物,在冬奥会开幕式登场后一炮而红,衍生产品迅速脱销,形成“一墩难求”的火爆场面。直到冬奥会结束三个月后,冰墩墩周边产品销量仍超过70万件。这展现了中国文创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令这个新兴行业再度受到关注。
不过,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也随之浮现,制约中国文创产业进一步升级。即便是如今大热的《原神》,在推出之初也被指责美术风格与日本主机游戏《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高度相似,并因此遭到部分玩家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