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也注意到,目前流行音乐这门艺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和发展,似乎比其他艺术拥有更多的观众和支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音乐常被视为靡靡之音;可是时过境迁,今时的社会,无论娱乐场所,还是社交活动圈,几乎是无歌不欢,而且是以流行歌曲为主,可见这门艺术有一定的拥护者,其前景是乐观的。
最后,笔者也希望其他艺术,如文学、绘画、书法、舞蹈等等,在大家的努力下,假以时日都同样受到民众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让艺术之花在这片土地上开得更加灿烂。
但是,如果只有教育,却没有制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提供适当环境与设备,让对艺术有兴趣的人有发挥的场所,让艺术之苗能茁壮成长,恐怕也是徒然。笔者注意到,坐落在各区的民众俱乐部和民间社团会所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可以在目前举办的活动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以方便艺术爱好者在工作之余,能够继续不断和积极地参与活动,不至于因无用武之地而前功尽弃。
笔者认为,加强艺术教育,培养爱好和兴趣,以及提高人们对各门艺术的认知是重要的工作环节。记得前总理吴作栋多年前在一个场合的演讲中,鼓励年轻人培养至少两种健康的爱好,因为每个人的爱好将会陪伴他们的一生。每当我看到孩子在工作之余,坐在钢琴前弹奏一曲或拿起吉他弹唱时,都会想起吴作栋当年这番很有远见的话。
读了黄恩德君于5月11日发表在《联合早报·交流站》的《为本地艺坛培养观众群》一文,笔者也有同感。照理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条件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追求和鉴赏能力应该有所提升。然而数据证明,观众参与率和展出的频率不能成正比,且有扩大的趋势。没有观众或听众群支持的艺术,只能说是孤芳自赏,就像路边的野花一样,自生自灭。要怎样才能把这朵野花带进温室,让群众呵护和珍惜呢?
培养对艺术的爱好,成为每个人生活里的一部分,因为无论是表演艺术,还是视觉艺术,都能陶冶人的情操,消除紧张情绪和压力,让人忘却烦恼,也是莘莘学子健康的课余活动,能让人的精神有所寄托。青少年精力旺盛,如果能在各门艺术里选择自己所好,下功夫和时间去学习,就不会无谓地浪费时间,或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