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要有良好和健康的学习环境。这对学童而言更是重要,因为他们暂时还没有辨别真假的能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缺乏资源和科技,学习过程都是在不断鞭策下进行的,而新时代有多样化的学习管道和平台。要培养孩童对语言的兴趣并不难,须要持之以恒。希望年轻一辈,对学习华文会感到骄傲。
其次,市面上的媒体和广告,应该少用似是而非的谐音字扰乱学习。农历兔年期间,为了增加气氛和幽默感,凡是能用上“兔”字谐音的贺词,几乎都不被放过,例如:兔(突)飞猛进、扬眉兔(吐)气、发愤兔(图)强等等。农历新年过去后,没想到最近电视连续剧的剧名也这样玩。这样下去,不单是学童,就连成年人也分不清哪个字才是正确的。我不明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剧名可代替吗?非要用这样的谐音不成?一旦连续剧流行下去,是否考虑过后果?
家长的反馈都很正面,觉得同龄学童共同学习,打破死啃书的框框,通过游戏和在互动中学习,相互鼓励,可以享受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对单语家庭中长大的孩童,更是难得的机会,可以不用鞭策,让他们自然而然学会用华语表达。
最近和老同学茶叙,一位同学说,他念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很生气地用英语告诉他:“I hate Chinese language”。问她原因时,她情绪化地说:“太难了!就算把字写对了,老师却说笔顺错了。”正确的笔顺对学写汉字很重要,是让学童掌握如何把字写得端正、匀称和美观的基础,而笔画顺序能增強记忆和速度。要如何打开这个心结,让他的孙女了解汉字并不难学?如果换个环境,换个方法,用游戏方式,从象形着手,用道具让学童看到汉字的演化,肯定能加强学童的记忆和接受度。
读了《联合早报·交流站》于3月7日刊登的古嬿卉《反思新社会与华文教育》一文,提到“华文的地位在节节败退”,以及“在缺少使用华语文的大环境下,如果少了鞭策,学生的华文能力会好起来吗”的质疑,我深表同意。环境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华文难吗?关键就在学习环境。最近看到《海峡时报》有一则关于七岁女孩当上华文补习老师的新闻,从中看得出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女孩其实只是扮演陪同的角色,她负责用华语与同辈学童沟通、讲历史故事、玩游戏,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