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出祖母60岁大寿的照片作为例子。照片里严肃的祖母梳着髻穿着袴,子孙不下30个,济济一堂拍全家福。反观现代女性,60岁有一两个孙已算很有成就,被叫阿嫲的滋味是甜中带少许不甘——不想有这么“老”的称呼。是的,时代不同了,当今的60岁与从前的60岁,差别甚大。
在聊天群里,有朋友对“年长者”这称呼有点不满,认为把刚过60岁的她叫得很老气。大家开始争论这个话题。
最后要说的是,参与策划制订有关年长者的种种条规、流程、课程等等的人员,应该包括一些有一定年龄和经验的人,否则年纪较轻的人,是难以了解不同岁数年长者的生理与心理需要的。
我带母亲去接种的当天,90多岁的母亲与其他人一起排队登记,不断地起立、坐下、起立、坐下,这对90多岁的年长者来说是挺吃力的(对六七十岁的年长者来说可能不是问题)。经我二度询问后,一名负责人才把母亲带到优先座位(priority seat)。我感激万分,因为不只是减少了她频频起立坐下的麻烦,也大大减少了她在一大群人中长时间等待的风险。毕竟90岁与60岁的抵抗力,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笼统地把60岁以上的人都称为“年长者”,的确不太合适。所谓的不合适,超越了纯粹好不好听的问题,仔细想想,从60岁至90岁,相差了30年。30年有多长?那是一个一岁婴儿与30岁父母的差距,相差了一代。
例如注射冠病疫苗一事,不少长辈包括我母亲因没人陪伴而裹足不前。我们做儿女的,也不知道是否可以陪父母前去接种。尝试打热线电话询问,却打不进。直到有年老朋友亲身体验后,才与我们分享过程。
除了上述情况,其他许多条规等,也必须区分和识别不同年龄层年长者的需要。比如,脚踏车骑士经过年长者时,不能只是按一按铃。许多年长者是听不到铃声的,即使听到也需要时间反应,不能期望他们能马上让路。
如今六七十岁者,还能载歌载舞,每日走1万步是轻而易举的事。80几岁以上者,开始步履不稳,听觉不灵,独自出门会让人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