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确实正在经历一场苦难。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已经预测,新加坡的经济将继续萎缩,失业人数还会攀升。相信不少仍然苦撑的企业,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不得不结束营业。
《圣经》有云:“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接下来与冠病对抗的这一段日子,我们仍然必须咬紧牙关,经历不同程度的苦难。与其自怨自艾或等着政府救济,我们或许能够“把握”这种困难时刻,探索生命的意义,让自己的信仰、价值观、人际关系等得到提炼,也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当疫情改善,经济好转以后,蓄势待发的人,将能如鹰展翅,冲上云霄。
弗兰克描述他在为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时,发现一些失业人士可能感觉自己没有用,进而失去生命的意义。当那些失业人士开始去当义工、服务他人时,则逐渐找回人生的意义。虽然家中的经济情况依旧非常糟糕,但是他们的抑郁症获得改善。他因此推断,失业人士需要的援助,不只是福利上的救济而已。
没错,根据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社交、尊严和自我实现,都是人类比较高层次的需求,建立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上。一场疫情,在不同的程度上,动摇了许多人的基本需求。有些人因为突然失去身份或从事业中获得的价值感,郁郁寡欢,看不见从头开始的可能性。当家中的经济支柱突然赋闲在家时,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随即变得紧张。事实上,根据社会与家庭发展部所提供的信息,各种家庭问题已经陆续浮现。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弗兰克观察到,在人间炼狱似的集中营里,有些囚犯为了可能生还的家属,或未完成的研究工作,对活着保留仅存的一丝盼望,比起万念俱灰的囚犯,较容易支撑到纳粹投降。弗兰克也观察到,当一名囚犯决定放弃生命时,就再也不愿意爬起来劳动,并把配给的最后一根烟拿出来吞云吐雾,“享受”最后一点娱乐。这些人通常在48小时之内就离世了。
家母生于1945年日军投降后,所以逃过了二战的魔爪。她自认为这辈子没经历过太严重的国际灾难,到了这把年龄,才真正经历一场彻底影响家家户户的疫情危机。
冠病疫情期间,阅读了二战奥斯维辛集中营生还者,也是意义治疗创办人的心理医生弗兰克(Viktor Frankl)的经典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弗兰克认为,苦难赋予人类生命的意义。虽然一般人都不会,也没有必要去自讨苦吃,但是当苦难迫降,人是有自由意志去选择如何面对的。人类无法追求抽象的人生意义。生命的意义,必须产生于各人的现状和处境,在其中辨识出自己所能扮演的角色,为某人或某事负起责任。
新加坡政府忧国忧民,绞尽脑汁推出各种拼经济、保工作的措施和计划。自疫情暴发以来,所付出的心血有目共睹。相信不少国人或多或少都得到了某些实质的援助。
人民方面,是否也有须要负起的责任?在人人都面对相同的困境时,有的人逆流而上,化腐朽为神奇,找到新的契机;有的却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除却个别案例或特殊因素,一种苦难,两种结果,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面对困难时所做出的选择。
正如哲学家尼采说的,“但凡杀不死你的,都会使你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