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有兴趣参与后期辩赛的朋友加入辩论团队。只要你幽默,喜欢逻辑思考,反应能力超凡,可电邮报名。
结辩
反方结辩
朱揭率:升学的评估机制不应以考试成绩为主
其实对方今天整个框架的基础,就是认为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看重全面发展。可是所谓的全面发展,它需要的是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只有在考试制度下能够完成。
反方:兴趣方面,比如钢琴等也有艺考。课外活动的确很重要,我们目前的升学制度也是有衡量这些,比如它是可以减分的,但是它并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的东西的存在。
正方结辩
韦泽玉 :
反方:不,我们说的并没有那么极端,我们承认其他能力重要。我们的题目是以考试成绩为主,也不是说完全只看考试成绩。然而考试衡量的是个人的学习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去更高等教育学习一定的知识。
辩论小学堂
正方:考试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方并没有说考试要被取消,但认为考试只应当作为升学条件之一。我们应该更注重课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去主动做一些创新,让他们通过实践了解自己的兴趣。
电邮:zbAtGen@sph.com.sg / subject:随机应辩报名
張婧雯:
首先,考试是最公平的评估机制。相比而言,其他的评估机制无法确认最后的成品是学生自己的。在国际学术诚信杂志在2012年的一个调查中,29.5%的被调查者表示曾在论文中抄袭过他人作品。考试的防弊措施并不完美,但它大幅度地降低了作弊。
今天正方一直在逃避我方的问题,如果不要以考试成绩做升学评估条件,到底要看什么?对方答非所问地回答说特长、品德、成绩都看,可是我们想要问你们怎么看?不还是通过考试吗?特长有如钢琴6级、8级的特长考试,品德也有品德评分。你方说了这么多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考试的重要性。
第一,教育应该为社会及市场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生产力。社会不再需要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运用和创新,以及社交技能、领导才能等软实力。未来的人才需要拥有创造力、同理心、模式识别能力和追寻事物本质意义的思维。一个只会考试、对知识死记硬背的书呆子,难道不就等着被机器取代吗?
内容中请附上中英文姓名、学校、年级、年龄和联络电话。(如有辩论经验须注明)
反方:这个只是相对公平,确实他们不一样。但以领导能力为例,你方所看其他领域,但这些方面的评估也是不公平的,比如说在一个五人课外活动中作为领导,和在一个500人课外活动中作为领导,难道你就能说领导能力这就是公平的吗?
战场:双方所交锋的重点。在一场辩论中,双方的反驳及防守往往是围绕着几个重点攻防,就像战争中的战场。哪一方的攻防更具说服力,“占领”的战场越多,整场辩论的优势也越大。
结辩:辩论赛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双方将针对整场辩论辩辞梳理并说明为何己方观点更具说服力。精彩的结辩尾端通常有价值拔高的环节,将己方的潜在价值加以重申(例如本场比赛中正方对于自由社会的向往与反方对于基础知识的重视)。
正方:升学是不是应根据一个人的能力而定?请问是否只有背知识考试的能力是能力,在课外活动里的领导才能、创作才能、社交能力都不是能力,你方是这个意思吗?
正方:所以我们也看到了考试也不是一个完全公平的制度。一张卷子的背后有着种种的不公平,家境好的人可以去拜名师,上补习,对家境不好的人来说也一点都不公平。
立论:展现双方框架及观点的过程,一般由双方一辩阐述。立论通常包括了己方的论点、论据及论证。赛程中双方将针对立论内容进行攻防。
正方立论
考试这个模式不完美,所以应该恰当利用其他的评估机制补充不足。今天我方说以考试为主,不代表完全排除其他的评估机制。但我们认为考试不仅给予学生们一个最公平的竞争机会,也能够确保我们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
在同样不公平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本方的方案更顺应时代变化,更有助于提高国家生产力,故此更好。对方辩友,新加坡从2018年起直接招生计划将会取消考试与综合学术能力测试,为什么?就是因为政府意识到了他们不应该再以考试为主。包括以课外活动减分制度,他们都是往一个好的方向改变。
评估制度的公平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社会,而考试只是工业化的产物。在以前,我们需要工人来扶持像富士康工厂那样重复同样的做工。但未来的职业重视创新,考试到底能不能让学生拥有创新的思维?学生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专业与学习、成长的方向,而不是被考试压缩着,被灌输填鸭式教育 —— 学着一模一样的技能、一模一样的知识。对于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而言,我方坚定认为是非常不好的。
再者,对方说要看这么多东西才能真正对每一个学生公平,我方并不同意。首先在大部分的国家里,并不是所有学生家庭都富裕,有经济能力送他们去学特长,让自己变得非常优秀。另外,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成本去进行全方面培养。以做义工为例,若小明有四份零时工,需要赚钱养家,他能每个星期抽出大量时间做义工,去提高品德的评分吗?
小六会考、O水准、N水准、A水准……对学生而言,考试决定了学生能否升学,怎样升学。教育部近年尝试改变人们对学业成绩过度追逐的社会现象。2021年,小六会考将实行新计分制度,一些学校也逐渐取消完全按照成绩分班的做法。明年起,各校将阶段性地取消小三、小五和中三的年中考试,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适应学习环境。然而,是否应减少考试,社会意见分歧。(巩圣阳、程万里/整理)
其次,考试能够使学生在复习的当中巩固自己的知识。研究证明,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复习时,不仅会增强自控能力,也会更加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准备考试时,学生因不知道考试题目,通常会把所有的知识都反复复习,直到能够运用自如。而其他的评估机制相对难使学生巩固这些知识,使它们被大脑转化成长期记忆。在专题作业等作业过程中,一切疑问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答案,学生不需要消化和内化知识。
第二,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考试要求每个学生掌握一样的技能,背诵一样的公式和文章,却忽略了学生自身天赋的差异。数学不好的学生有可能是个音乐天才,语言不好的学生有可能是个艺术大师,而这些无法被量化的才能在以考试为主的升学制度会受到歧视,不被重视。
反方:公平的问题也可以指防止作弊的公平。那请问反方认为怎样替代考试的公平?道德品格,包括课外活动,这些都是很难评估的,而且有些人会表里不一逢场作戏,这才不公平。
反方立论
今天对方辩友的错误是认为我们完全不看考试。首先,我们承认考试的重要性仍然存在,但它不应该作为主要的升学标准。对方担心道德难以评估,但我方认为可以通过推荐信、文书,还有面试的方法可以对此有所了解。对方又说我们的制度对穷人不公平,但无论在考试或非考试制度的情况下,阶级固化都会存在的。
正方:考试公平,但对谁是公平呢?对那些数学不好的音乐大师,语言不好的艺术天才都公平吗?考试制度是无法量化这些人的能力的。
其他领域的重要性
正方:以中国高考的制度为例,每一个省都有不一样的高考,不一样的难度,教育系统也不一样,你方能保证这个真正公平、统一吗?
新登场的随机应辩,每月一期由来自不同学校,文化背景各异的青少年,针对同一个热门话题辩论,畅所欲言。
争锋相对
潘心平:升学的评估机制仍应以考试成绩为主
立论
第三,教育应该塑造学生自身的性格与品德,而考试不能体现学生的价值和道德。成绩优异却缺乏道德修养的学生也能进入好大学,将会导致这个社会出现一批急功近利甚至道德沦丧的人。在不以考试为主的升学体制里,可以通过文书、义工、面试和推荐信对学生的品德有一定的了解,而学校也会为了帮助学生升学而注重对情操和品德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