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访问过敦煌博物馆的负责人如樊锦诗等,拉近了个人和敦煌的距离,从中得知,为了加强保护文化遗产,当局已经动用大批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数码的高端存储,而在过去,我们对敦煌的了解和认识,很多是靠了极少的作家、学者文本研究和摄影记录。

其中的一本重要著作,三次重印。是日本著名华裔作家学者陈舜臣的《敦煌之旅》,一书的先后两种中译本,都能在本地购得。书中写了唐玄奘、林则徐、华尔纳、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等敦煌名人。

1994年,陈舜臣因脑部出血住院,又遭遇所居地阪神大地震,生死引起世界关注。尽管如此,余生仍完成了毕生之作《成吉思汗的一族》。2008年第二次脑出血。 2015年,陈舜臣在日本神户去世,享年90岁。著作也多译成中文。

那么,知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

其中的《青玉狮子香炉》《玉岭的叹息》和《孔雀之道》,当年曾同获推理作家协会奖。《敦煌之旅》也得大佛次郎奖。他一生写了168部包括各类题材的中国文史著作,大多成为畅销书。

当年,因父亲经商来往于台湾和日本之间,陈舜臣生于日本神户,家里重视民族教育,大学因崇拜诗哲泰戈尔而修读印度文兼及波斯文,一度曾到台湾教英文。首部推理小说《枯草之根》得奖,开始了之后40多年的职业作家生涯。

有人说,敦煌是无法看完的。除了多元民族特色,它的美术、音乐、社会、人文,无不瑰丽,博大,神秘,浪漫,悠远。

也有人说,敦煌的发现和研究,是开始于70年代。阅读过一本谈颜色的专书,作者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全部的洞穴千余个,洞壁上的绘画作品,时间是从5世纪到11世纪的全彩绘画,只有极幸运的少数人有此眼福,目验游览其中的429个洞穴。而其他地方,基于保护和维修的理由,一直是被禁足的。

然后是民国时代的军伐割据,中国陷入连场的内战。上世纪莫高窟重见天日,声名大噪。过后,多名外国探险家乘虚而入,入场抢夺历史文物,转移到国外收藏并留下许多珍贵研究和资料记录。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称敦煌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可是,当一切繁华退尽,车少人稀,再加上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劣,大部分地区成为风沙滚滚的地带,一度繁荣昌盛的西夏王国及佛教圣地的敦煌从眼前消失不见,导致当地历史文化成谜。

我们对于敦煌的认识,可说是后知后觉的,敦煌的历史有多久,我们的无知就有多长。当然,它一度是唐代以来著名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商业、交通、文化重点。也是古代北方各国横戈排阵,争相抢夺的军事要害。

80年代,香港的三联版出版在前,黑白照片中有作者和当时敦煌博物馆馆长常书鸿的合照,新版贵在加入许多敦煌壁画的彩照。由于作者对历史的熟悉和了解,厚积薄发,得以纵横捭阖,行文轻松活泼,内容有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考古的交合互融,适合各种形式的阅读。

针对那么多古迹文物,有人说,敦煌是无法看完的。除了多元民族特色,它的美术、音乐、社会、人文,无不瑰丽,博大,神秘,浪漫,悠远。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文明只能局部知,学术只能断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