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旅行,过海关的手续老早已经简化,不需要移民厅官员亲自翻看护照和盖章,直接走自动通道,扫描护照和指纹,省事省时。然而,上了年纪的人往往因手指纹磨平了而无法通过,最后还是要人工过关。
“黑网”如何获得信用卡持有人的资料?银行设下的一次性密码存在什么漏洞?科技飞跃的同时,切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随着科技的飞跃,人脸识别会彻底解决身份认证的问题吗?一个人从出世到成长到衰老,容貌不断地在变化,猜想人脸识别也是常常要up date的吧?
不久前在报端看到,有三个印尼人竟然从“黑网”上购买到六张新加坡信用卡的资料,到本地申请GrabPay账号,多次利用信用卡为账号充值,大肆购物、转卖、非法盗取别人钱财。最令人不安的是,不法之徒竟然能够避过银行设下的一次性密码,顺利完成信用卡交易。
最古老的密码口诀或许出现在《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里:强盗们掠夺了金银财宝回到山洞前,口念:芝麻,开门。离开时念:芝麻,关门。那时没有互联网,没有指纹辨识,没有人脸识别,山门跟口诀是如何对上号的?没有人知道。神话嘛,编得越离奇越精彩。
各大商号对设置用户名的要求一般还算合理,用姓名或电邮地址,但是他们对密码的要求就百花齐放了。有的要求六个英文字母,有的要求12个英文字母,有的要求英文字母与数字混搭,有的要求英文字母里要有大写和小写,有的要求除了英文字母和数字还要加上一些符号,如# @ * % +……
于是,找了本小簿子记录常用到的几十个密码,出门旅行还得记得带上它。80年代我们就在提倡迈向“无纸张的办公室”,如今,纸张的确是少用了,但是,没有这本小簿子就什么也办不了。
时代进步,科技飞跃。大约是40年前,我们的日常生活真的开始跟密码打交道。记得最早要牢记的密码是银行的提款卡,六位数字。在提款机前万一一时失忆,就只好到银行柜台排队了。
设置容易,记住难。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很多事情转眼就忘。君不见每一次一个网站在你再次登陆时,最先跳出来的页面里一定有一行: 忘记密码?
接下来,各种各样可以在网上办的事情越来越多:注册电信公司账号、面簿、微信、滴滴打车、网上银行、网上影院、网上购物、谷歌、Paypal,连上网买歌谱都要注册用户名和设置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