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会和她的丈夫都是自雇人士。夫妇俩很早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他们除了在家乡附近的县城买房子,还买了一份只须缴纳15年保费,一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直到去世的养老年金计划。她说趁着身体还硬朗会继续工作存钱直到55岁才回返家乡过晚年。小会每提起退休,双眸就发亮,笑容也愈发灿烂。
周师傅既然不必负担两老的生活开支,就有余钱为自己储备养老金。除了投保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他也购买那些有信誉保证的理财产品以增加回报。周师傅说只要稳打稳扎,他可在60岁时安心退休。
小会是来自四川的清洁女工,在上海谋生多年。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当“农村养老保险“计划刚实施时,小会和她的姐妹就合凑5万多人民币让刚满60岁的父亲参保。10年下来,她说父亲所领取的退休金比当年一次性投入的保费还要多,实在太划算了。小会一提起这件事就咧嘴而笑。
在上海的公园里,总会看见成群结队的老人在打太极、跳舞、耍剑、舞扇。那些喜欢玩乐器的就吹笛子、拉二胡、弹手风琴,既自娱也娱人。偶尔有大爷或大妈拿着巨大无比的毛笔,以水代墨,在石地板上挥毫,自得其乐。
因为父母都过着安稳舒心的退休生活,周师傅和小会对自己的晚年生活自然就怀抱着信心和期待。从老人的今天我们可以预见自己的明天。老人今天生活幸福,我们对明天也就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反之亦然。新加坡的市井小民对安享晚年可有等量的信心?根据美国信诺保险集团最近完成的调查显示:只有31%的新加坡人认为自己在财务上已经为老年生活做好准备,这比全球平均38%要低。由此可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大多数新加坡人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周师傅是上海人。他的父母亲一辈子都在国家单位任职。退休后,二老的退休金自然由公家买单。目前,他们每月领取约9000人民币(约1800新元)的退休金,应付一般的生活开支是绰绰有余。市政府每年会按物价水平的涨幅对退休金数额做出相应的调整,老人家基本上不必担心通膨会影响生活水平。
老有所乐的大前提是老有所养。如果每天还要为三餐温饱而辛劳,那还有闲情逸致去娱乐?这里的老人是如何达到如此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他们是靠政府/靠子女/靠自已?我总想探个究竟。第一手的资料来源当然是每天负责载送我们的司机和每个星期上门来帮我打扫卫生的阿姨。他们的分享为我提供了一个“以小见大“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