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鼓往津来”的请柬,除了拍案赞赏,天津大学这座“北洋学堂”也日渐变成了我心中一个大磁场,几天来,时时左右我的思绪。

多年来在新山推动柔佛古庙游神民俗节庆,我心中有几位渴望能邀请的民俗学者,冯骥才,是其中之一。能否在北洋书院见到文化“大冯”,言之尚早,但“鼓往津来”的磁场电波,是一天比一天强大了!

相隔多年,因“鼓往津来”如此一个美丽的主题,海浪变成一波波的鼓声,推动着我,倒数着前往天津的日子;也倒数着和广东暨南大学、泉州华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淅江大学等中国高校节令鼓队相约于旧时“北洋大学”的日子。

其实,吸引我走向天津这个从未到过的港口城市,也有另一股极大的文化磁波,那就是天津大学里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我个人“崇拜”冯骥才的倒不是其文学与艺术作品,而是他向来敢怒敢言的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旋风。加上其高头大马的身材,简直就是一座民俗文化的大山。

3月30日, 在中国天津大学,将有一场国际敲击乐活动,由天津大学甫成立一周岁的廿四节令鼓队主办。有创意的年轻鼓手,为这场鼓乐活动起了一个精妙的主题:“鼓往津来”。届时,来自马来西亚的鼓团及中国几所大学的鼓手,都将汇聚于津。

我没去过天大,但文字上读过如此形容冯骥才文学艺术硏究院的文章:“夏季,浓密的爬山虎爬满天津大学‘北洋书院’高高的墙壁。到了深秋,这叶子变成深深浅浅的红色抑或是红黄相间的样子,绚烂极了。因此,坐落在天津大学太雷路、花堤路和青年湖之间的这座风格别致的小楼,被视作天大一景。这景致完全不同于它的邻居——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室和‘网架楼’。这使得这座书院,在天津大学这样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学府里,成为校园中一处最柔软、最有情致,还带着点神秘的所在。这座‘北洋书院’便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便是人称‘大冯’的冯骥才。”

“鼓往津来”也让我联想起日本九州岛西北岸的唐津Karatsu。几年前,公司旧日本同事邀我到福冈叙旧,他特地从福冈开车载我沿海西行,来到50公里外的唐津。我们站在沿海公路边的一处瞭望台,看着一条条白浪从水平线上滚滚而来,日本同事说:“这是古代日本人去唐朝的码头,所以,这地方才叫唐津。”扑面而来的海风,予人一种历史古往今来的时间感。当时,我就想起海那边的天津。

向天津大学的马国留学生提到今年70多岁的冯骥才,他们脸上流露崇敬的表情,说:“他在我们大学有座博物馆呀!是大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