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民国初年,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当上了大总统后,觉得百姓口里说的元宵听起来是“袁消”的谐音,非常不吉利,于是勒令北京城的百姓用流行于江南的汤圆取代元宵。当然南方的百姓,尤其是广东人,更乐得来个煮“劏袁”(宰袁)吃“汤袁”了。袁世凯知道后,又再下令改之为“汤团”。有打油诗为证:大总统,真圣贤,正月十五最难眠;大头抵铜角,元宵改汤圆;明年元宵后,谁再叫汤团。
元宵节也有称为“小过年”的,历来多愁善感的才子词人,更爱把元夜、元夕当诗词题材,也创造了一个个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今年西方的情人节来得比较早,如果错过了,还来得及赶上明天的“东方情人节”。在此顺祝大家:元宵节欢乐愉快,美满团圆!
大江南北庆祝元宵的活动虽然略有不同,不过在元宵节祭祀祖先,围桌吃团圆饭,吃汤圆和闹花灯等的活动却大同小异。据说在北方的汤圆也叫元宵,所以吃汤圆也叫吃元宵,不过它们的做法却有不同。汤圆一般上是用包的,有馅;而元宵则是“摇”出来的,基本上无馅。《民国逸史》里就记录了一个关于吃元宵的逸事。
新春期间偶尔读到王羽耕和梅振田编纂的《民国逸史》,里面刚巧有说到元宵节和汤圆的趣事,趁此佳节,与大家分享。
元宵节不像端午节那样,背负着一个悲怆沉重的历史传说,也不像清明节、冬至那样随着节气的节日。元宵是农历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过去缺少照明的农村来说,当然有其特别的气氛和意义了。再者,经过了十多天的春节庆祝活动,也应该来个圆满收场,继续农村生产了。不过对道家来说,元宵却有特别意义。根据道家的“三元说”,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七月十五是中元,十月十五是为下元,分别由天、地、水三官主管。上元也是天官诞,上元节之宵当然就要点灯了。也有民俗家认为元宵节始于西汉,汉武帝早就把正月十五定为祭祀主宰宇宙一切的“太一神”节日,后来笃信佛教的汉明帝在元宵节点灯敬佛,于是元宵节点花灯的风俗流入民间。总之,元宵节就像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自自然然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欠扁的谜题:有一天,汤圆和元宵相约去看一部世纪大悲剧电影。看完后,汤圆哭得唏哩吧啦的,而元宵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就因为汤圆有“feeling”而元宵没有“filling”(英文里的感情“feeling”与馅“filling”发音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