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时就有上书法课。用的是方便的胶瓶墨汁,不是电视电影里书童用水在墨砚上磨“五百斤油”的墨条的那样。在九宫格习字帖上练习“永字八法”,模拟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写的字。杜甫的《春望》是习字用的诗,每一堂课重复写一句。写完整首诗时已过了大半年,小楷课则是用毛笔为作文做誊清。有同学用不必蘸墨的日本毛笔写小楷,五十多年前是新奇的事,现在这种毛笔已很普遍了。
原来用水磨墨也有学问,根据水和墨汁的多少,居然可以分成干、湿、浓、淡、黑五种层次,所谓墨之五色。利用这些层次和巧妙的简单色彩,再加上书法家的创意和表现功力,《五墨情缘》的确让我这门外汉大开了眼界。在展览厅里至少看到用楷书、行书和草书展现的五种中国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汉简文。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过汉简这种文字,它有点像繁体字,但更像草书。原来汉简是古代书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字,通过简牍流传下来,和拓印的碑帖不一样。经过谢翰林老师讲解,茅塞顿开。
过去曾为那个把“弗”的最右一竖,抖动着写得长长地像一串佛珠的“佛”字惊叹不已。在新加坡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看过了《五墨情缘》,享受了一场墨韵万变,书画交融的眼睛盛宴,惊讶之情该胜过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总以为书法墨宝,都是“规规矩矩”的以字为主,或是山水画里加上书法的字画。真是孤陋寡闻,参观了《五墨情缘》创意书法联展,才知道原来书法也可以那样呈现的。
韩谨光老师的铁线篆也是我首次看到的,乍看还以为是用工程制图笔和直尺画出来的呢!绿叶湖中三点红,他的《爱莲说》把我的思绪送回到华义中学课堂。杨昌泰老师的甲骨文和金文,通过他的创意呈现,活像一个个伸开双手的小孩,在漂亮的画布里快乐活泼地跳舞。张丽兰老师的“墨”字活泼、调皮,静若处子待舞,别有韵意和禅意。她的作品创作手法更是多样化,深浅茶色胶彩交融层叠,书法勾边,还在字中透出底层墨迹,难道她真有“化墨神水”?
我们写字时,老师会在课堂走来走去指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老师突然从我身后抽掉了我的毛笔,因为我偷懒没把毛笔用劲拿好。那弄得我满手皆墨,却也赚得了一个开溜去厕所洗手的机会。回想起来,用手触摸沾满墨汁的毛笔,那种软软湿湿滑滑的感觉也真的蛮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