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乌节路,它从头到尾有多家院线的多家影院,你不妨“货比三家”;其次,票价便宜,55岁以上,各院线平时都推出4元左右优惠价,绝对负担得起。记得有一年在中国,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上映,我想凑热闹,一看票价起码人民币100元,相当于新加坡乐龄票价5倍,立马打了退堂鼓;其他还有诸如国外新电影映期紧跟、审查删减基本得体,以及很多电影配有字幕等等。
记忆中,近十多二十年,奥斯卡大部分大奖提名影片自己都没有遗漏,满意度打高分。
不由得回想大学时代在中国看电影的许多情节。
《克莱默夫妇》1980年奥斯卡得奖,那时候我买黄牛票才得以进场观看。不说剧情,只论演艺:看惯僵硬的程式化套路,达斯汀·贺夫曼(Dustin Hoffman)和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流畅默契的对手戏令人击节赞赏。那么多年过去了,梅姨风采依旧,观赏《铁娘子》和《华盛顿邮报》,觉得她的表演已臻于化境──个性的“老字号”光芒,将倚老卖老锤炼成了一种美德。
是的,这娱乐这消闲常常让时光“值回票价”。
本地看电影很便利,首先,不同院线的影院“星罗棋布”,每个市镇中心都有电影院,放映场次多,网上查一下信息,随时随地可前去一饱眼福。有些限制级别的电影,邻里影院不放映,要去“坡底”等地观看,那正好,看完电影顺便逛逛商业繁华地段,比如最近年底了,就可看看乌节路的圣诞灯饰。
如今乐龄看电影,又别有一番体会。《林肯》里,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 Lewis)丰富内敛、跌宕起伏的台词处理,挥洒营造了一座难以企及的语言高峰,那已经不仅仅是声音,更是发自肺腑的伟大人格,也包括了演员的人格魅力。
我和妻子的退休生活分为几大“板块”,娱乐一块,主要看电影。
那时的外国电影都经过配音,阿兰·德龙主演的《佐罗》、韩·索罗大放异彩的《星球大战》和大胖子侦探赫克里·波洛未卜先知的《尼罗河惨案》等,多么“脍炙人口”。上海电影译制厂曾经拥有一大批配音造诣精湛、二次创意出色的中老年艺术家,他们表演的经典配音片段,其嗓音特色,层次质感,40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耳熟能详”──邱岳峰的沙哑圆滑,毕克的忠厚充沛,尚华的玩世不恭,丁建华的甜润爽朗……老一辈学养深厚,各怀绝招,用声音塑造各种人物,也塑造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电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