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劳心劳力,是显而易见的——先去菜场或超市,挑选和购买食材,回到家还要清洗打理、斩切腌制等,然后把东西烹煮成熟,另外还有许多枝节功夫:整理桌面,摆盘放碟,吃完后把碗筷用具和饭桌/厨房收拾干净等等,很多现代繁忙城市人,特别是年轻一辈(比如我女儿女婿)会觉得这样花费时间和精力弄吃弄喝的,不值得,或者就是“得不偿失”,远不如打包或直接叫外卖来得轻松省事。怎样看待生活细节,是否坚持某些操守,观点见仁见智,彼此无法强求一致。

几年里我用它煎炒荤素,效果果然好。后来我从中国移民来新加坡,心想家务意识与烹调长处须得保留,于是不远千里“负重”将它带来,它也“不负重望”,持续给了我不少温暖贴心的帮助和鼓励。每每看到它,触景生情,忆起去世多年的岳父在世时的亲切微笑。

我们老两口平时愿意自己动手烧饭做菜,好处一是比较健康,二是比较对胃口,三是比较劳心劳力,能够增加一些必要的“身心运动量”。

他们来我家,对于烹制菜肴的过程,一般不感兴趣。使用的杯盘碗器,什么样的才是价廉物美的,通常也无兴致……不过,有件事他们每次来都会做的,进到厨房,招呼老朋友一样,打量一下(甚至“赞扬”几句)我的那口炒菜的铁锅。

它又是传家宝,是我岳父送我的持家物品。他有次经过一家杂货店,看到店内售卖的生铁锅质量上乘,就掏钱买了两口,一口他自己用,一口就给了我,含有希望我保持良好家风的寓意。生铁锅买来后要进行“开锅”(否则不能用,质地太“生脆”吧),通常是用一块特种砂石反复仔细打磨,那讲究技术,我可没那个本事,也是岳父代劳的。

严格说,那是不完整的半口铁锅。前几年有次我不慎把它掉落地上,边缘碎裂一大块,本想丢弃,再看似乎还能将就使用,就那样一直用了下去,我这个“厨师”人随物便,也就自起了个雅号“半锅先生”。

但是,我们若开口请女儿女婿(现在还要加上五岁的外孙女)来家里做客用餐,他们倒是乐意接受的,当然,菜单菜式要预先征求他们的意见(相当于顾客点菜)。

它是生铁锅,铸造手艺高超,底部厚实,向外逐渐均匀扁薄(所以最外部容易敲碎)。在灶焰上受热后,温度扩散分布平衡,最大程度保证了火候状态,烘蛋烤肉,不大会产生中间焦糊两边生嫩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