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战前中国南来作家为新华文坛带来精彩的文艺影响,他们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創作丰富了当时的新华文坛。

在“中国南来作家”的定义上,郭惠芬作出几项明确的说法。一、作家专业度不影响类别,这些作者可以是成名或是普通的作家。二、这些作者“在新马居留期间从事过文学活动,编辑文艺刊物,发表作品或论文”。三、这些作者或许在新马没有参与文学活动,但作品曾在本地报章刊登,或是回中国后发表与新马相关的文学作品。

有些中国到新马一带的作家如老舍或徐志摩,他们在新马逗留的时间不长,也甚少接触本地文坛。但是,他们回到中国后发表与新马有关的作品,后为新马文学界所熟知,也被列入南来作家之列。徐志摩在1928年途径新加坡时逗留数日,回国后写了《浓得化不开——新加坡》的散文体小说。老舍的情况也类似,他于1929年在新加坡逗留半年,期间创作《小坡的生日》的前半部。回中国后才完成全稿,于1931年在中国刊物《小说月报》连载。

“中国南来作家”的定义与界限,因为学界对此概念在标准上的不划一而多有论说。例如苗秀在《马华文学史话》中认为,最早的“中国南来作家”是1928年南来的许杰。林万菁在《中国作家在新加坡及其影响》中则认为是1927年南来的洪灵菲。在数量上,“中国南来作家”也不尽相同。郭惠芬的收集和整理中,标示至少159位。另一方面,林万菁定义南来作家的范围更广,即来到马来亚的中国作家都可包括在“中国南来作家”行列。

“中国南来作家”泛指战前从中国到新马地区的作家群。它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即由北至南的路线,命名则强调这些作者跨域移动的性质,当中较多谈论从中国到新马短暂逗留的写作者。这些作者有些因为政治因素避难,有的则缘于支持在地文学运动,也有想寻找经济支援或亲戚友人而南下新马。

知道一点新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