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黄望青也曾担任过西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及顾问。在新马与中国两地皆获得声望。

他以笔名耶鲁在1939年发表《读了郁达夫先生的〈几个问题〉以后》的心得。表示对郁达夫到新加坡之后的言论大感失望,并且对该文列出的几个问题逐一反驳,例如郁达夫不了解新马作家提到的“全盘”搬用中国的问题;也反驳郁达夫对南洋青年的情况不了解,认为他只让青年去读几本书的想法,令人啼笑皆非。后来,耶鲁与郁达夫之间的对话越演越烈,在《晨星》与《狮声》之间引起辩论。

新华文学小辞典

黄望青于1936年南来新加坡后,在华侨中学担任教师。1936年,开始活跃于新马文坛,在《晨星》《星火》《狮声》等皆有佳作,创作主要以散文和评论为主。

出生于1913年的黄望青,笔名有耶鲁、陈村、李秋、郭安等。193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他在中国时已发表文学及翻译作品。

在1973年黄望青出任新加坡驻日大使,随后于1981年担任新加坡广播局主席,并在1978年获得新加坡总统颁发的“高级勋绩奖章”。

二战期间,黄望青写抗战诗歌如《敌人在华北的暴行与阴谋》等。

黄望青对新马文坛的讨论也多有参与。1941年,黄望青以笔名陈村发表《关于整理马华文运史料的建议》,除了提出整理马华文运史料的急迫性与意义之外,也具体点出五个方法,大致的思考如下:一、从近十年来的马华文运,理解文化史迹的脉络,从局部的整理来理解马华文化史全貌。二、让各文艺团体以客观的立场,把副刊杂志及活动等,作成一个报告书,在报章杂志发表出来,使零散的文运资料先成为史料。三、新马的所有文艺工作者,对自己在马华文运的贡献做一个客观叙述,补充观点。四、从文艺工作者手中的旧报章杂志做时段性整理,先完成初稿。五、集合所有新马文化工作者,建立地域或部门的整理委员会,集合资料后再做一个全盘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