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他对于新马华文文学的理论建构有很大的贡献。1979年,方修编辑出版《张天白作品选》。

此外,在推广新马的华文文学方面,张天白参与大众语的推广 《关于“提倡大众语”》,认为那是“深入群众的最好方法”。

论争后来发展成对新马地区文学的关注以及“马来亚文学”名称的确立。

第二篇《我对文艺论争的管见》则是参与“马华文艺独特性”的论争。张天白的文章同样支持文学以在地题材为主的发展,肯定马华文艺独特性。虽然指出“独特性”的口号不够具体,但他认同马华文艺的素材是丰富的,并指出“独特性是正面的”,且反对写作时代与创作地点的僵化。同时,他更主张将作品搜集起来,编成文艺运动的总集。

二战时期,张天白发表文章《七七抗战后的马华文坛》,呼吁当时的作者要负起“时代喇叭手”的任务,“要有教育群众领导群众的责任”。张天白也写抗战相关的散文,例如《抵抗论》等。

新华文学小辞典

1902年出生的张天白,笔名有马达、晓光、太阳、莘莘等。他在中国广东时就已经开始创作。

张天白对于新马文坛发生的事件皆有极高的参与,经常发表文章表态。在新马文学理论方面,张天白参与“马来亚文学”名称的议论,且以笔名马达写了《一九三六年的马来亚文坛》。事件源于曾艾狄写过一篇批评新马杂文家,以在中国的评论文章到新加坡榨取稿费。张天白为新马杂文家辩护,说明当中也有具“特别的风格”的作者,是在做“正当的介绍工作”,不能说是“搬尸”。

1939年,张天白又写了《一九三八年的马华文艺界》,这篇文章引起重大回响。他点名铁抗的《试炼时代》,认为小说内容不充实,因为对中国题材的书写并非真实描述。此文引起铁抗及其他文人的回应,后来开展成20多篇的笔战,在新华文学史中留下重要的记录,张天白约在40年代末回到中国。

张天白1930年南来,在《繁星》《野火》等刊物发表超过百万字的作品,著作多以评论和散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