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不断地了解不同种族

卡瑞斯玛是土生土长的移民二代,父母1999年从印度移居至此。在本地教育体系中成长,卡瑞斯玛说自己早已经习惯和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重点是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愿意不断了解对方。我对于其他族群的文化总是很好奇,喜欢问他们这样那样的问题,彼此了解后更加容易在一起合作。”

没有特定的时空概念,剧中场景是当陌生人来到新的社群,大家预备食物热情欢迎,后来却发现移居者有着不同的喜好,大家在相互了解中,跨越种种“不同”的藩篱,最终实现融合。

一家三口齐参与

这部剧,没有既定的剧本,是导演韩雪卿和团队进行的一次实验性尝试。与本地移民团体合作举办工作坊,倾听他们的故事,制作组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找出张力后构思艺术表达。韩导自喻:“我只是一个厨师,移民故事才是真正的料,厨师要做的是把这些故事拼在一起,这是一个集体创作的结果。”

参与演出的还有三巴旺民众俱乐部执行委员会秘书莎莉帕蒂玛(Saraspathiamma),她忙前忙后的背景穿梭在人群中,和众人打成一片。她说:“在一起久了大家都成了好朋友,我们有自己的聊天群,大家在里面分享彩排照片或是生活点滴,热心团员还会邀请大家去家里吃饭。借着演出认识彼此是很难得的机会,大家都很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母女二人都很喜欢跳舞,参加这次演出不但能够发挥她们的特长,也在彩排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黄庆霖说:“太太离乡背井来到新加坡,我有责任慢慢帮她融入这个社会。这10年来我就陪着她,她去到哪里参加活动,我就在哪里做义工,在后台帮忙搬东西,控制音箱,主要是陪伴她们母女。难得一家人有共同的目标爱好,就一起去做。”

之前太太总会很好奇地问,为什么不同种族能在这里和谐共处?通过这四个月的排练,黄庆霖说,她真正体验到了融合。彩排时,大家会带自己国家的小吃一起分享;交流时,不会因为英语不好而看不起对方。每个人都能以开放的态度,亲力合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付出。一家人甚至取消了4月回泰国探亲的行程,为了全心投入彩排中。

历时四个月的彩排,最令张鸣皋感动的是来自泰国、缅甸、中国、菲律宾等各国移民和本地义工全心投入在过程中,彼此接纳,相互鼓励,共同舞出心声。

100名来自不同移民团体的义工,32名表演者,历时四个月彩排。台前,他们紧密配合,呈献一场近乎专业水准的演出。幕后,他们谈笑风生,彼此关怀,整个剧团就是移民融合的缩影。

上周六(4月6日),一场名为《共融齐乐2019》(Harmony Xtravaganza)的舞台剧在维多利亚剧院上演,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开场致辞。由国民融合理事会和人民协会国民融合理事会主办,该剧结合舞蹈、音乐、舞台设计,探讨来自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移民如何共生共存,以开放心态彼此包容,齐力建设国家,以此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年以及国民融合理事会成立10周年。

作为该剧编舞,祖籍上海现为新加坡公民的张鸣皋编排一台有关移民生活的剧,感触颇深。在他看来,移民到新环境是一种从陌生到被接纳的过程,无论在语言、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都在经历转变,过程中包含了追寻与思考。突破就在于学着放下自己,用一颗平静的心去看待周围的人和环境,学着换位思考。

移民与导演的集体创作

周末一大早,黄庆霖带着太太和女儿来到史丹福艺术中心,过去四个月,一家三口的周末都在这里度过。太太Joy是泰国人,10年前来新加坡。她一进排练厅就没闲着,自己妆发完毕后,就当起了大家的化妆师。8岁的女儿是剧团里年龄最小的,每周末的排练是她最期待的时光,不但有爸妈陪伴左右,她喜欢跟剧团里一位新认识的非洲小姐姐手拉手跑着玩。

18岁的印裔女生卡瑞斯玛(Karishma)说,自己十分期待每一次的彩排。除了周末全天练习之外,有时平日晚上也要排练,但大家对此总是抱着很高的热情,乐此不疲。她说:“是艺术和舞蹈将我们连在一起,我觉得新加坡是少数多元种族能够如此和谐共处的国家。”

100名来自不同移民团体的义工,32名表演者,彩排四个月呈献一部传达多元种族和谐的舞台剧。参与的移民分别来自泰国、缅甸、中国、菲律宾等。受访的表演者和义工告诉联合早报记者,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同心协力为一个共同目标努力是多么美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