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背负了孕育新生命的重大责任,因此会经历相当大的心理调整。如果是第一次怀孕,调整过程往往更困难,特别是出现下列情况的话:

孕妇家人和挚友扮演关键角色

充足的休息至关紧要

准妈妈和准爸爸也应该主动让亲人知道自己的感受。如果感觉透不过气或是忙不过来,一定要说出来,看看亲人、朋友和同事能否帮忙减轻你的负担。若出现焦虑症或抑郁症的症状,则应该迅速向专人求助。

此外,要避免把产前抑郁症视为“可耻的秘密”,以免孕妇把所有挣扎藏在心里,不愿求助。

8个小提醒表达关心

孕妇的家人和挚友都可扮演关键角色,帮助孕妇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除了鼓励、支持和协助孕妇,亲友可在妊娠期和产后留意孕妇是否出现抑郁症症状,让孕妇知道什么时候必须向妇产科医生或家庭医生求助。

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的风险较高

  1. 首先要了解孕妇的情绪会不稳定,你要保持冷静,接受孕妇的情绪,而不是责备她或对她发脾气。
  2. 主动问孕妇:我能做些什么?如何帮助你?
  3. 聆听孕妇的话,不批评也不评断。
  4. 避免告诉孕妇怎么做,或擅自给予忠告,除非是她主动问你有何建议。
  5. 让孕妇感觉到你对她的支持和关心,例如为她按摩背部或双脚,和宝宝说话,同时鼓励孕妇,让她逐步加强晋升为人母的自信。
  6. 主动帮孕妇做家务或是照顾孩子,并且经常伸出援手。
  7. 鼓励孕妇腾出时间放松身心,或与伴侣一起从事休闲活动。
  8. 留意孕妇是否出现抑郁症症状,特别是重度抑郁症的症状,例如幻听,思绪混乱,不合逻辑的非理性想法,以及自杀念头。必要的话,可主动告知孕妇的妇产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并且陪伴孕妇求诊。

我国每五名孕妇之中,就有一人出现产前抑郁症(antenatal depression,简称AND)的症状,例如过度自责,负面情绪和想法增加,对原本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认为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这些症状会影响她们的日常生活。此外,每10名孕妇之中约有一人被诊断出临床抑郁症,需要治疗。

读者问:

  • 意外怀孕或不想生孩子;
  • 同事不够谅解或支持,或是孕妇难以放下工作;
  • 孕妇与自己的母亲关系复杂,未解决的情绪纠结可能在自己怀孕后再次浮现;
  • 孕妇年龄较小,例如在20岁以下,可能更难接受自己即将晋升为人母。

医生答:

孕妇除了吃得健康营养,也应该适量运动。(档案照)

我知道一些母亲会有产后抑郁症,太太虽然还没分娩,但似乎有类似症状。请问孕妇生产前也会有抑郁症吗?

我太太怀孕了,预产期是2023年9月。起初,她和我一样雀跃万分,我们一起看了很多备孕和育婴的书籍。但她最近情绪持续低落,而且常常吃不下、睡不好。

亲友鼓励孕妇求助时,应该尽量表达自己对孕妇的谅解,让孕妇知道你了解她面对的困难。千万不要责备她,或说出一些缺乏建设性的话,例如:“都是你在胡思乱想”或“你必须坚强一些”。这些话或许出自好意,但对孕妇来说毫无帮助。

要改善精神健康,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运动习惯都不可或缺。

亲友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对孕妇的支持和关心?

产前抑郁症也会影响腹中胎儿。研究显示,患有产前抑郁症的孕妇,无论是早产或胎儿生长受限的风险都比其他孕妇高。孕妇可能因为病情而无法好好休息或进食,也难以定期参与产前预备班。有些孕妇可能因为难以调整心理而开始吸烟、喝酒或滥用药物。

如果对产前抑郁症置之不理,孕妇患上产后抑郁症的风险更高,受影响的不只是母婴联结,还有孩子的认知神经发展。根据“新加坡健康成长”(Growing Up in Singapore Towards Healthy Outcomes,简称GUSTO)追踪研究报告,母亲的抑郁症会对孩子的神经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受影响的主要是负责调解情绪的脑区。换言之,孩子日后出现认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更高,一家人的身心健康也会牵连其中。

竹脚妇幼医院心理医学部门主任兼资深顾问医生陈瑜副教授解答读者有关产前抑郁症的疑问。(受访者提供)

延伸阅读

研究显示,适量运动并且吃得健康营养,都能减少精神方面的困扰。孕妇多步行,练习伸展动作以及中等强度运动,亦有助降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及早产的发病率。此外,有运动习惯的孕妇,产后复原也较快。如果不确定自己适合哪类运动,记得咨询妇产科医生。

产前抑郁症会影响母亲和婴儿的健康,无论是伴侣或亲友都应该主动关心和支持孕妇,也要留意孕妇是否出现抑郁症症状,必要时陪她求医。

产前抑郁症和其他类型的抑郁症以及大部分精神疾病一样,导因不会只有一个,而且往往是不同导因互相影响,孕妇才会在妊娠期患上抑郁症。高危妊娠是抑郁症的风险因素之一;高风险孕妇之中,约18%患有重度和轻度抑郁症。

为了学习照顾宝宝,许多准妈妈和准爸爸会在孩子出生前发生睡眠不足的困扰,以致白天难以专注,压力增加,也可能感觉更焦虑或容易生气。有时候因为精神状态不佳,父母亲可能忽略了自己或孩子的安危。充足的休息至关紧要,唯有好好休息,家长才能好好照顾孩子,以及处理日常诸多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