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邵氏机构重新启动制片厂拍摄马来电影,仍然是拉杰汉斯当导演,从1947到1968年期间共拍了163部马来电影。

与其他国家电影公司合作

符诗专也提到,在1974至1976年之间,本地电影其实还有当年人们津津乐道的《桥的两岸》及《一家之主》《荒唐世家》,但这之后,在1978至1990年之间,新加坡一度没有本地电影面世,本地电影也因此进入冬眠期。

1939年邵氏机构控制了在新、马、泰和印度尼西亚的139戏院。邵氏机构也从制作、发行和放映全面控制马来电影,并在马里士他的惹兰安拔士(Jalan Ampas)设立制片厂。1940年邵氏机构又找了两名香港导演拍了七部马来电影。但两名香港导演都不会马来语,只能透过翻译来导戏。可是1942年2月日军侵略英军投降,新加坡电影又无法起飞

符诗专说,从2005开始,新加坡电影的年产量,每年维持在10部以上,可一般观众感受不到新加坡有这么多部电影,因为不是每一部影片都上院线,原因或许是影片不适合大众。

本土电影分两种导向

《新客》男主角为又名郑连捷的郑超人,导演为郭超文,影片讲述一个初到南洋的中国移民,寄居在富有的土生华人亲戚家里发生的一连串事情。

符诗专说,第二部本地电影是1933年推出的马来电影《疯子莱拉》,导演是来自印度的B. S.拉杰汉斯。拉杰汉斯还找了本地马来唱片歌星和舞台剧明星参与演出,观众反应很好,这部电影火了一段时间,可说开启了马来电影的黄金时代。

战后的新加坡电影

1991年新澳合拍的英语片《灵媒》(Medium Rare)是本地电影一个新的开始,但一般认为,这部影片是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新加坡。真正重要的是,1995年由邱金海导演的《薄面佬》及《妖街皇后》,以及1996年推出,以国民服役为主题的《新兵小传》。至于1997年邱金海导演的《12楼》,则是第一部被选入康城影展的新加坡电影。另外如1998年的《钱不够用》,1999年的《梁婆婆重出江湖》,让电视综艺节目的角色跃上了大银幕。

符诗专说,《新客》无法通过英国殖民地政府审查,影片的三分一内容被删减,主要原因是片中讲英语的土生华人是坏人,殖民地政府认为,会造成本地讲英语的华人不满,进而电影被删影响了票房,制作《新客》的南洋刘贝锦自制影片公司也因此停业。本地第一部电影就在1927年昙花一现,没后续发展。

另外,马来亚陆佑家族也开始进军戏院生意,二战之后,1951年何亚禄成立克里斯制片厂,1953年何亚禄与陆运涛合作电影公司,成立国泰克里斯制片厂直到1972年,这期间共拍了126部马来电影,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影片是1957年推出的《吸血人妖》。

马来电影在1960年代因社会动乱、马印对抗、新马分家、影人北上、电影头家转向等诸多原因而式微,另一方面,电视进入家庭,观众也开始变心。

符诗专也认为,本地观众一般偏向娱乐导向,例如在1995至2020年最卖座的10部新加坡电影中,包括《新兵正传》《钱不够用》《我们的故事》《小孩不笨》《881》《老师嫁老大》《梁婆婆重出江湖》《我在政府部门的日子》《突然发财》及《跑吧!孩子》,有七部的导演是梁志强,其他两部则是由梁志强编剧或主演。这10部新加坡电影中,只有陈子谦的《881》跟梁志强没什么关系。

符诗专说,战后新加坡电影,1946至1947年间以华语电影开始,包括中华电影制片厂的《华侨血泪》《海外征魂》《南洋小姐》,邵氏制片厂的《星加坡之歌》《第二故乡》《度日如年》三部作品,但并不成功。

说到今世的电影,符诗专认为,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理工学院都培养出电影导演,此外,1986年开始,经济发展局也提出电影可促进发展经济这个想法,这些都有利于今世新加坡电影的重新出发。

上星期五(6月4日)早报悦读@NLB讲座迎来新跃社科大学副教授及新跃中华学术中心主任符诗专,通过这场线上演讲,符诗专副教授与观众分享他这些年来,对本土电影的研究心得,讲题为“新加坡电影的前世今生”。

符诗专说,新加坡电影有一个较特别的现象是,新加坡的电影发展史并非连贯始终,而是历经断层,中间一度断了12年。

符诗专:1950年代电影老板是华人,印度或菲律宾人当导演,聘用马来演员。(蔡家增摄)

首部电影《新客》昙花一现

邵仁枚1924年来到新加坡,1925年成立邵氏机构,1926年邵逸夫也到了新加坡。邵仁枚原本只是要发展发行工作,但并不顺利。看到《疯子莱拉》的成功,邵氏机构决定制作马来电影,并在1927年以2000元的高价租了华英戏院开始经营戏院生意。

本地电影90年代重新出发

这个时期本地电影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电影老板是华人,但由印度或菲律宾人当导演,聘用马来演员。到后期才有马来导演的出现。符诗专也提及,2015年邱金海在电影《七封信》中的《戏院》(Cinema)就叙述了这段新加坡打造马来电影王国的年代。

新加坡电影也有自己的特色,最大特色如“多语”,有华语片、英语片、马来语片等,另外还有另类“多语”,在同一部电影里有多种语言,如《爸妈不在家》。另外,新加坡电影中也有一些与其他国家的电影公司合拍的作品,甚至包括新德合拍、新泰合拍、新印合拍、新日合拍等等,较为人熟悉的如《门徒》《无间道》《见鬼》等,还有以新加坡为场景的外国电影,如《疯狂富豪》(Crazy Rich Asians)。除了剧情长片之外,新加坡电影也包括了纪录片和短片。

邵氏机构拍摄马来影片

《七封信》中的《戏院》(Cinema)叙述了当时新加坡打造马来电影王国的年代。(蔡家增摄)

但符诗专说,在新加坡开启制作一系列马来电影的是邵仁枚和邵逸夫创办的邵氏机构。这之前,邵仁枚在上海已和他哥哥邵醉翁和邵邨人成立天一电影公司。邵仁枚当时负责发行,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来到南洋。

符诗专也谈到新加坡电影前世与今生的不同,包括启动力量的不同、市场不同、语言不同、分工不同以及个人产量的不同,例如“前世”导演L. Krishnan长片作品,在12年内有28部作品,但“今生”新加坡电影的导演梁志强长片作品,23年内则有26部作品。

全球第一部电影诞生于1895年,以华人社会来说,中国大陆的第一部影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香港则有两个起点,有人认为首部电影是1913的《庄子试妻》,另外有人认为是1909年的《偷烧鹅》;台湾则是1925年的《谁之过》,而新加坡首部电影是1927年3月在维多利亚剧院首映的《新客》。

总结对新加坡电影的看法,符诗专说,新加坡电影起步晚,发展过程却出现断层,也因为如此,新加坡电影少了传承;另外,新加坡电影的市场小,制作预算也低;故事场景、人物则以家庭为主,但新加坡电影具有国际合作的环境。

符诗专也提出,新加坡电影主要可分为“偏娱乐导向”和“偏人文导向”两种,偏娱乐导向的作品注重娱乐性,主题也说得清楚,好坏善恶都分明,观众看电影不伤脑筋;偏人文导向的电影则更重思考性,至于影片主题说了什么,观众要想想,同时,这类影片无关善恶,着重体悟及层次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