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的悦读@NLB讲座,厨师谢采芹通过线上演讲,让大家对本地湿巴刹刮目相看。

最后,逛巴刹要穿得简单一点,她笑说,太花哨可能会被开高价或买不到新鲜食材。

其实问题是,年轻人不习惯开口。

上周五(7日),人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厨师谢采芹,通过线上演讲,分享她对新加坡湿巴刹的情感,同时呼吁年轻一代多多支持湿巴刹,保护本地传统食材,传承本地饮食文化。

她希望大家多开拓,尝试本地不同族群的美食,不要只是往外看。

年轻人不习惯开口

谢采芹也认为巴刹摊贩可以改变方式,一个例子是中峇鲁湿巴刹的“渔民”(Dishthefish),年轻鱼贩陈俊子非常善用社交媒体。此外义顺的香料店Jeya Spices也经常在面簿分享故事。

发起#PassthePasar活动

简单如椰浆,湿巴刹鲜榨的,与超市购买包装好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并且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差别在哪里。她如今在墨尔本,只能买到加工过的,味道就是不对。

谢采芹是《从湿巴刹到餐桌》(Wet Market to Table)一书作者,她创建网络平台“sgpnoodles”分享新加坡食材、食谱。

谢采芹现年30岁,小时候常与家人上巴刹,九岁老家附近的湿巴刹被拆除,家人购物习惯从此改变。不过几年前为了写作《从湿巴刹到餐桌》,她再次培养逛巴刹的习惯。从一开始害羞,担心被骗,到最后被浓浓人情味感染,如今已成为湿巴刹文化的坚定拥护者。

谢采芹说,在印度咖喱中,辣木相当常见。这个阿育吠陀文化里的重要食材,如今在西方国家已经是超级食物,不知为何新加坡本地却少人问津。

她担心本地湿巴刹文化会消失,借讲座呼吁本地媒体、名厨、艺人多推广湿巴刹文化。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集合大家的力量就能为保育本地饮食文化、巴刹文化尽一分力。谢采芹最近也在社交媒体平台Instagram发起#PassthePasar活动,邀请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常光顾的摊贩,及自己如何烹饪本地美食。

这次悦读@NLB讲座,谢采芹希望通过个人的经验,让大家对湿巴刹刮目相看。

谢采芹知道身边同龄朋友很少逛湿巴刹,有一次她问本地美食家司徒国辉这个问题,却被对方反问。

不过,她说,湿巴刹的存亡最终取决于你我——消费者。

她如此回答:“我说是因为我不习惯讲华语和方言……但他说,你看那些外籍女佣去湿巴刹,语言不是她们的障碍——这真是一针见血!”

她呼吁年轻一代多支持湿巴刹,保护本地传统食材,传承本地饮食文化。

谢采芹以自己的经验,给年轻人一些逛湿巴刹的建议,比如刚开始可以陪妈妈、婆婆或女佣去湿巴刹。要去的话,要趁早,因为新鲜的食材很早就会卖光。记得,必须带现金,脸皮要厚的同时,也要虚心向学。不妨光顾特定的摊贩,慢慢建立关系。

这次的讲座主持人、新闻中心副刊记者陈映蓁就深受谢采芹启发。此前制作湿巴刹专题时,陈映蓁曾采访谢采芹,之后便到竹脚巴刹买了谢采芹提到的辣木(Moringa),并从印度朋友知道辣木可以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