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记得这些小店的模样,就会知道它们曾是邻里的连接点。主妇们在这里买柴米油盐,小学生放学后来买冰棒零嘴,邻居叔伯也常在这里买份报纸、抽根烟。这些小店既是甘榜生活的缩影,也是组屋岁月中见不着却处处在的温度。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小店大多走入历史,濒临消失。因此,当我遇见这家Mamak Shop时,情不自禁地举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我生怕下次路过时,它会消失不见。

邻家小店的消逝不仅代表着商业模式的进化,更意味着又一条寄托着甘榜精神的纽带断裂了。很多人并不曾意识到,这些小店曾经点燃了生活的火把,熬制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今的现代超市和便利店虽整齐舒适,但冷冰冰的自助收银台和标准化流程让购物成了机械化的操作。便利与效率的代价,是失去那份藏在生活细节里,独特的邻里味道。

有一天,当你途经某个角落时,也偶然发现一个熟悉的地方,带着旧日时光的影子。那一刻,你就会明白,社区不只是一个生活的地方,更是一种家的感觉。

最近,我就在一个老住宅区的转角处发现了一家老式的Mamak Shop。店外,活动货架上堆满了各种薯片饼干日常用品,货架外的屋檐还挂上了不美观的遮阳帘。靠墙的一边,紧贴着几台饮料冰柜和即食贩卖机,每一寸空间都被充分利用。不起眼的小店只剩下一个狭窄的入口,透着旧日风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分秒奔向未来的小岛上。街道和建筑物每天都在变化着,城市景观经常昙花一现般,绽放凋零。许多人感叹,即便只隔了数月没来,重返时熟悉的街景就透着陌生感。

所幸的是,一些社区似乎正在思考如何恢复邻里的温度。小岛东部的某条后巷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街景:一个住家咖啡站Kopi Khoo。该区的市镇管理竟然允许屋主在自家墙上凿洞,售卖咖啡给路人!这种令人惊喜的创意尝试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与其完全告别旧时光,不如以新的方式重塑邻里的人情味。

岛国市镇管理务实中讲究前瞻性,传统的邻里小店便跟不上时代。在大企业主导的现代商业环境中,杂货铺这样的“小市民经济”难以为继;加上住家与商业活动被严格分区,邻里间的烟火气息也随之消散。如今,在电子购物的风潮下,实体小店的关闭速度快得仿佛只需按下键盘上的删除键。想要重温那种转角就有烟火味的生活,我们往往得出国旅行才能寻得。

不知你的记忆里是否也有一个路口的邻家小铺?华人开的叫Chap Ho Tiam;印度人的叫Mamak Shop,马来人的则是Kedai Runcit。后来,随着乡村变成组屋区,这些小店便寄居于组屋楼下,构成了组屋生活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