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毛泽东因一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遍查林逋和高士奇的诗集而不得,让田家英帮他找,田很快查出是高启《梅花九首》中的一首。毛主席手抄一遍,并在诗前写上“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在“伟大”下面,毛主席又画了一道横线,以示强调。

《高启传》作者牟复礼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系的创办者,著述不算丰,却是一代宗师。

和高启同期有一个叫魏观的苏州知府,他身边聚集了众多知名学者,文人和退休官员。朱元璋的特务统治自然马上关注到了这个群体,加上魏观把张士诚的宫殿旧址还原为府治,朱元璋于是很快便被说服这是反明的证据,立马下令逮捕魏观并将他处决。牟复礼在《高启:诗人的穷途》中写道:“无论皇帝是否真的相信这场阴谋,或者他只是借这个事件为契机,通过迅猛无情的反击手段来恐吓苏州地区和整个官僚机构,这都需要其他苏州人的脑袋和魏观的脑袋一起掉落。”

关于高启之死,后世有不少私修史称,高启在南京居住、任职的两年间,曾有一首诗激怒过朱元璋,因为他“狡猾且放肆地”影射了朱元璋本人,但牟复礼不同意,他觉得朱元璋用不着耐心等待时机,而实际情形可能是,朱在高启身上看到未来反对者的一个潜在谋士。因此,即便在一个月后,朱元璋罕见地公开承认了自己斩杀魏观的错误,并由国家出资为魏观举行了体面的葬礼,但朱元璋没有为高启平凡。相反,高启死后不久,那一代英才中的许多人都像高启一样被处死,明代诗歌的精华也随着一代人的离世而消逝。

高启,元末明初人,早年失去双亲,二十不到,诗名已满苏州城,不仅凭才华娶了富有人家的女子,还赢得了对方家族子弟的尊敬和友谊。他经常在岳父家长住,诗文酬唱友朋包括妻子,他的盛名也让他在明朝开国后被征召去修《元史》。

如此,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在38岁时被朱元璋以雷霆速度腰斩,当时问斩理由只是因为他写诗祝贺过魏观,传说刑场上他蘸了自己的血在地上写下一个“惨”字。而今天幸亏有牟复礼的这本高启传,否则他波澜起伏的一生就可能如同他的血迹一样消失。《明史》中谈到高启的内容仅一页,不足两百字,所以要为高启写传,这些材料是远远不够的。作者用到了不被历史学家关注、至少是未能详尽使用的材料——高启及其友人、同僚所写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借此,作者的高启研究就不仅是文章考古,而是重构了整个十四世纪的文学星空和政治群雄,我们也因此通过这个元末明初的“唐诗人”看到迥异于西方英雄主义的中国儒家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