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严格来说,我是个肤浅的阅书者。

也许真的有缘,接触到“最美的书”近十年后,最近居然给我在中国深圳雅昌艺术中心认识了一个与文创为伍的爱书人,在她管理的艺术书店里看见多本“最美的书”,兴奋难耐,全数买下。

然后我们通过微信联系,她热情答应帮我留意还能在市面上找得到的“最美的书”,而她私藏的“最美的书”也相当齐全,当中不少已经绝版,只能通过图片和文字与我分享。就这样,我的微信上多了一个这样的特别书友,生活内容也多了一个层次。

“最美的书”的设计或许抢眼过内容,有点喧宾夺主,但有合理原因。设计师很多来头不小,都在各种设计大奖赛中获奖无数。像书籍设计师尹琳琳,曾先后攻读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美学专业。她的书籍设计作品获得中国“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金奖,入选APD亚太设计年鉴,Award360°书籍设计奖,参加过海内外书籍设计展览。2019年的《骨科小手术》、2020年的《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以及2021年的《浮生六记》,这些荣获“最美的书”称号的书,也都是她的杰作。

文字工作不容易做,出书不简单,不像社交媒体上文法不通乱七八糟的短文都能轻易获得几千个赞,太随便。我庆幸在传统文字与社交媒体文字过渡交替的年代生长,因而懂得欣赏与珍惜“最美的书”,体验了最美的生活。

以前,出版一本书就是出版一本书,图书生产流程是由编辑部下发稿单,然后交由设计部,设计师与作者和与文字编辑之间很少沟通,设计也不考虑市场反应。现在出版一本书,得找有创意的出色设计师,更须要与作者、编辑充分交流,从沟通中获得灵感,把抽象的信息通过创意设计展现出来,是否能在大众市场与艺术设计之间找到平衡点,已是次要。

我自己近年的文字作品也都在设计方面下足功夫,意在将书本的地位从纯粹的文字印刷提升到收藏珍品,成本很高,但唯有这样,书本和文字的价值才能从新的视角被注意。

但书本设计得实在精美,有些整本书由一张大纸折叠而成,有些一本书用了十多种纸,有些在页与页之间还藏有暗页,创意浓浓,显得对文字特别尊重。

“最美的书”是中国书坛的年度设计大奖赛,由文字工作者和设计师联手,主题着重传统文化和生活知识,不仅内容有别于一般风花雪月的散文小说或讲大道理的励志作品,设计上也更天马行空,让渐渐成为落日夕阳的书本,摇身成为让人爱不释手的珍藏品。

我买书藏书多,但大多数只看封面和设计就买,恰好与“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以貌取书)的说法背道而驰。这当中有很多买了以后也未必仔细翻阅,纯粹为了设计,基本上是买来收藏,摆在书架上,成为文字摆设。当阅读实体书本已渐渐被社交媒体淘汰的今天,书本真的已很难再靠单纯的文字功能生存。

第一次接触到“最美的书”,是近十年前在北京一胡同的小书店。当时不经意看见几本设计独特的书,也不管内容更没问价钱,拿起就要。书本不算便宜,一本书卖超过100新元,就算在欧美,都算是贵了。

最近认识一位新朋友,我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最美的书”。

对任何文字工作者来说,“最美的书”都特别有意思。自此,我每到中国不同城市的书店,专找“最美的书”,但因为制作成本高(不少都是手工特制),量很少,不容易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