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那谷街(玻璃后)[哨干拿路通必麒麟街]。
“不过住在潮州(社群)区域的人,知道Ellenborough Market英文叫法的人,我敢说没几个。”何医生补充说。
那么,有没有一本街路名册,里面清楚列明每条街道的英文和华文官名,外加华文俗称?电话里,我请教新华书局的杨善才老板。
在我眼里,这书有趣且珍贵,不仅在于它屡次三番地考倒了我,更在于它实际上留下了华社当年一整套自成一体的街道辨识系统,原汁原味地记录了那个没有GPS、单靠文字说明来定位的真实场景。
匆匆间我只找到潘先生的《东南亚地名街名录》(1952年版》,翻开细读,果真别有天地——书里每条街都以英文街名打头,接着的是华文官译、华文俗称(置于圆括号里),最后以常见地景来定位[置于方括号里]。试试这组:
“1968年的除夕,一场熊熊烈火,把这巴刹烧成灰烬,我是亲眼目睹者。”何医生回忆说。何医生自小在牛车水长大,肚子里藏着很多旧市区的故事。80多岁的他仍笔耕不辍,上月刚出版新作《牛车水人说牛车水的故事》。
这些地名街名今天还在,不知你猜中了多少?(答案见文末)
不久前到新加坡河边寻找“Ellenborough Market”(俗称潮州巴刹或新巴刹)旧址,小文见报后收到几位前辈的短信,其中一位是何乃强医生。
“有的,潘醒农编的《东南亚地名街名录》和世界书局出版的《星马通鉴》,里面都有本地街路名录。”杨老板做书局几十年,不用多想就推荐了这两本。“潘醒农是当年潮籍社群的知名文人,在潮侨历史、街道研究方面著述颇丰。”杨老板说。“而《星马通鉴》的主编其实是幼兰,原名黄俊新。这也是个很有故事的人。”
(文中列举之街名,依次为史丹福路、福康宁山、克罗士街上段、新那阁街。)
仆经邻(升旗山)[实淡卜路至槟榔巷] ;
这则短信,又勾起我对本地街巷名称的好奇。这份好奇也有段日子了;说是好奇,不如说是疑惑:翻开五六十年代的华文报章,你定会看到报道中出现的一串串华文街名,读来佶屈聱牙不说,官名抑或俗称也实难辨清。
不瞒你说,这书让我甚是着迷,随意翻开一页,用手遮住英文街名,一条条地考考自己辨认华文街巷官名与俗称的“功力”……
盒吧乞洛士街(海山街)[北路通大马路];
实淡卜路(流水坑墘)[米芝路至明咕连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