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此书后明白其畅销的原因。专业书籍若是做得好,会有读者愿意买单,原因在于其内容非一般人可以书写,加上装帧印刷精美,使得书籍兼具研究与收藏价值。康先生以近40年的时光探寻花砖历史,拍摄记录海量的台湾老花砖,因热诚建立起相关主题的脸书群组,有着相当数量的同好追随,他在花砖领域的个人影响力,加上系列的新书推广活动,一上市便得到热烈的回应。
一本书要得到读者的认可,除了要提供高标准的写作,插图质量、排版设计与纸张印刷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信息与出版泛滥的年代,要让人愿意掏腰包购买纸本书,一定要有值得收藏的品质。这些年我也出版了几本书,深知高品质的设计与印刷意味着高成本,并非每个出版者愿意在产品制作上做高投入,这本书的出版社猫头鹰显然是极为用心的,特别在书末标注采用“品质稳定的纸张与无毒环保油墨印刷”,纸张柔和的色调与细腻的质地,将作者用心拍摄的图片以疏密有致的排版呈现,让人爱不释手地享受愉悦的读感。
1929年落成的九龙堂内部铺贴大量的墙砖与地砖,体现林氏先贤的南洋文化品味,后期内部翻修时亦增加同时代的花砖,历经百年虽有少量破损,整体保存状况良好,是其建筑特色之一。我一直觉得九龙堂是极佳的文化教育场所,可以举办有关花砖的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展开相关课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征求专家的指导建议。经过两位花砖专家的辨识,九龙堂前堂的花砖来自英国与比利时,地面为彩陶面水泥花砖,后堂中龛台背后孝道主题花砖的工艺为转印,有可能是台湾生产的,而九组龙纹花砖则是来自日本,二楼阳台墙正中蒂凡尼蓝的花砖也是日本制造的。
2015年出版的《台湾老花砖的建筑记忆》是康先生的旧作,也是我精读过的藏书之一。他用了八年的时间,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做了极大的提升,收录多达617种花砖,以呈现花砖多样的设计与寓意、工艺与运用等。高质量的图片与高水准的排版,极好地呈现了他的观点。即使是相同的花砖图样,各厂家制作的模版略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产家的同一模版,可以有不同的配色;即使是同一模版的同一配色,因为是纯手工上釉,烧制出来的效果略有不同,这是老花砖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他也运用大量实例展示花砖拼接组合的多样性,巧妙的图样设计使得单一产品可以有多元的呈现,让人感叹老花砖可以是美学教育的范例,也是学习华族传统文化的好素材。
在林氏大宗祠九龙堂为新加坡作家节做了专场导览,达成本年度的计划——在《林氏大宗祠九龙堂·祖德宗功》新书发布后,连续七个周六上午办义务导览。虽然耗费大量脑力与体力,但与团员的学习交流,对于未来的研究与教育启迪良多,尤其是得到本地花砖达人林明辉先生与台湾花砖专家康锘锡先生的指导,对于这座古迹建筑中的花砖有了更多认知。
1920年代台湾建筑运用花砖的兴起,得益于日本殖民时代对于和制花砖的推销,也与南洋华侨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新加坡有着大量的花砖运用,虽然图案种类不及台湾多样,但作为英国海峡殖民地受惠于全球贸易,花砖来源产地更加多元,吸引许多花砖爱好者前来考察,本地的娘惹砖家艺廊(Peranakan Tiles Gallery)成为旅游打卡之地。然而,本地花砖究竟有何特色?何处可以看到花砖?该如何欣赏花砖?何时能有南洋花砖图录?羡慕他人之余,须静下心展开田野调查,建立起有效的研究方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起踏上南洋花砖之路。
花砖的美是人人可以欣赏的,然而,花砖的研究须严谨的治学。康先生的新著《台湾老花砖全图录》是我购书愿望清单上的一本,此次有幸得到他亲笔签名赠书。这本440页的精装书,定价台币1680元,当初看到价格是有些吃惊,在纸本书籍市场疲软的当下,此书的珍藏定位可见出版社对于市场的判断与胆识。问起新书的销量,康先生笑说自己也感到意外,9月才出版,销量已是惊人地好。
本地花砖究竟有何特色?何处可以看到花砖?该如何欣赏花砖?何时能有南洋花砖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