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而言,广惠肇碧山亭是熟悉又陌生的。在教授华族建筑的课程中,有一节课是“异世:祖先崇拜与墓葬”,开篇谈到早期各方言群开辟的坟山,始建于1870年的碧山亭是广州府、惠州府、肇庆府三属的坟山组织。然而,课上谈得比较多的是武吉布朗墓葬与九龙堂祖先牌位,对于碧山亭的讨论点到为止,原因是现在的碧山亭是新建的,多为华族仿古建筑,从规划与建筑的角度而言,须厘清来龙去脉才能做出恰当的评述。
如果在展柜看到这些文物,那只是一件件展品而已,当听到他讲述每件器物的清理修复过程,面对先人遗物的人生思考,这种热诚所带来的感动,是静态展示所无法达到的。
因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对方言群文化的热诚,潍诚投入大量的时间,参与碧山亭历史的书写,培养出浓厚的感情,这样的文化归属感是难能可贵的。碧山亭文物馆是本地民间机构主办的较具规模的历史文化展馆,以华英双语呈现机构的发展历程,方言群先贤事迹与墓葬习俗。当听到潍诚说“别人不要的文物,我们都尽量收!”千难万难,碧山亭给了他这样的底气。
上周六在天福宫现场授课后赶往碧山亭,希望在随团参访前了解下这里的环境。穿过碧山市镇大片的组屋群中,拐入一处僻静的道路,远远看见碧山亭的绿瓦大牌坊和明黄色围墙,下车之后被牌坊两侧的巨幅龙凤陶瓷壁饰吸引,步入大门环顾四周,整体环境比预想中的开阔,主体建筑包括公所、碧山庙、福德祠、灵塔,间中布置先贤纪念碑和亭桥水池植物。
早期华族各宗乡机构倾尽全力办学,如今教育的责任为政府所承担,文化传承却成为迫切需求。研究惠安公会时,曾为本地的石雕技艺所震撼,如今看到碧山亭的石湾陶瓷,感慨本地宗乡机构的历史底蕴,若是用心发掘与推广,可以打造鲜明的文化个性,那会是生生不息的传承。
第一眼看到碧山亭建筑并没有什么特别感受,直到登上碧山庙的平台,又看到巨型的龙凤陶瓷墙饰,站在廊道上直面这一龙一凤,呼之欲出的神态,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定睛一看落款为“中国广东石湾美术陶瓷厂制”,上方标注凌国礼工艺师精制于庚午年(1990年),他是中国陶瓷釉彩大师!忽然意识到碧山亭是广府人的,这里的特色是佛山石湾陶瓷啊!
来不及仔细欣赏这些石湾陶瓷,匆匆前往公所加入参观团,得知导览负责人是庾潍诚博士,曾读过他的文章,今日得见真人是真欢喜。潍诚先带我们到二楼看看武吉布朗迁坟出土的墓葬品。不大的办公室里,桌上地上堆满塑料盒,他拿出一些贴有标签的塑料袋,里面分门别类装着文物,有玉镯、眼镜、发饰、佛道教器物等。如果在展柜看到这些文物,那只是一件件展品而已,当听到他讲述每件器物的清理修复过程,面对先人遗物的人生思考,这种热诚所带来的感动,是静态展示所无法达到的。
因为研究林路家族的关系,得知1990年代林路13子谋炎为安葬在武吉布朗四座坟墓的六位至亲起骨,将他们的骨灰安放在碧山亭灵塔,很好奇福建人为何选在广府人的场所?几周前收到学友转发的参观广惠肇碧山亭文物馆的活动宣传单,看到瞻仰先贤灵骨的行程中有一处是林路,赶紧报名参团想听听讲解。
碧山亭1973年封山时有90公顷的土地,安葬10万坟墓,1979年被政府征用时,仅留存3公顷多的土地。换句话说,在剩下不到4%的土地要继续原有的墓葬、宗教与社群功能,真的是“螺丝壳里做道场”,有限的空间须容纳无限的期待,空间既要庄重又不能沉重,这是相当考验领导者与建筑师的功力。
疾步进入庙内,在天井侧墙上看到“岳母刺字”“红玉击鼓”“福禄寿全”“群仙贺寿”的陶瓷壁画。脱鞋进入正殿后更是赞叹不已,两侧墙上镶嵌巨幅五百罗汉陶瓷壁饰,整体布局疏密有致,每一尊罗汉的表情姿态各异,须发肤肌服饰线条流畅。转到侧殿,看到墙上的花果山壁饰,孙大圣与猴子猴孙活灵活现的形态,让人不禁莞尔。虽然不知这些壁饰的题材选择与分布原因,相信得益于广府人的网络,碧山亭有意识地采用石湾陶瓷装饰建筑与空间,订制大师级的作品,无意中集合大量佛山石湾陶瓷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