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是积累而成的,一开始由某个人灵机一动产生想法,随着得到社群的认同,然后加以优化、普及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共同智慧。例如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Gregorian calendar),与源起于六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文明的阳历有一定的渊源,但后来很多人却只知道它是西方历法。
观点不同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面对不同观点时的反应与态度。抗拒的人立足于自身的经验固步自封,甚至产生情绪排斥,也就是争执的开始;好奇的人会挪步至对方的角度一窥究竟,然后,恍然大悟,莞尔一笑。
疫情终于淡去,生活逐渐回复常态,各种佳节活动失而复得。没想到,“新年”一词的英语译名到底是Chinese New Year(华人新年)或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竟成议论热词。
语言本就有约定俗成的社会性特征。中国称之为春节,有大地回春的意涵;但在四季如夏的东南亚地区,则称作华人新年,这是因为多元文化社会有以族群区分活动的习惯;至于英语世界或称Chinese New Year,或称Lunar New Year,后者则是更加宽泛的叫法。
哦,原来一个是你的天,一个是我的地,两者其实都是本质不变,但因形态变化而称谓各异的小千世界。两者融之,也不过是大千世界里的一块小拼图。同庆同喜,何须争执?
人们争执的原由是看待事情的角度。角度不同,观点自然不同。常年生活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世界就这么大,无所谓狭隘;游弋于海洋里的海龟,世界再浩渺也有局限,无所谓宽广。随着移民的足迹,农历新年确实早已成为世界性节日,是亚洲地区,乃至移居到世界各地的华裔普天同庆的传统节日。源起何方,已不再重要。
历法系统一向就存在地域色彩,世界各地都不同;主要按观测对象分为阴、阳与阴阳混合三种。例如,古代的东方人观月,中国制定阴历,阿拉伯地区制定回历;埃及测日,制定了阳历。随着世界交流与文明融合,各地的历法经过多番改革,也产生了文化交流的结晶,成为世界文明智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阴历来说,它原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来制定,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明末,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到中国后,制定了阴阳结合的混合历:农历。农历按月相盈亏决定每个朔望月的长度,又按太阳的视运动周期决定每个回归年的长度,并按年对月进行加闰调整。渐渐的,农历也通用于东北亚和东南亚,但各国叫法不同。后来,有人便将农历称为Lunar calendar,相对于阳历、回历、佛历等。
当矛盾产生时,我们不妨做个好奇的人。哦?是吗,真有趣,让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