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人生划分为生老病死四阶段,以喜怒哀乐来感知生命的存在。自古以来,为突破人生苦短的局限,人类都会和时间赛跑,拼命充实生活,并以此来增加心理时间的密度和长度。例如,有人提倡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让时间发挥最大化效益。有人则说“生年不满百……何不秉烛游”,以及时行乐为活着的真谛。前者强调造福社会,延长世人对个体的记忆时间;后者把握个人的心理需要,通过各种能丰富感官的享受来刺激自身的时间记忆。如今,社交媒体发明了,个人的行踪得以更好地保存着。社媒记忆也总在人脑淡忘了某件事时,主动而精准地跳出来提醒某个时刻的存在。对了,赶紧给友人发个生日祝福吧。哈哈!
一些物理方程式的计算认为时间可以双向运动:既然有过去和未来,就可以穿梭往返。穿越时空也早就是影视小说中的常用手法。可惜,不管如何穿越,都只是井底蛙的伤痕想象,盼望的还是扭转现状,满足自己在现实中的缺憾。如果编剧选择向现实里的时间妥协,观众的挫败情绪得不到疗愈,便被评为烂尾剧。
感知时间的方式不胜枚举。日升日落、春去秋来,是活在地球上的你我直接感知到的;课本上说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周而复始的科学定律,属于物理时间。牛顿说时间是绝对的,不可测也感受不到,它不会随著任何外部的作用或观察者改变,只能由数学形式来表达,即透过物体的移动来观察时间的消逝,例如钟表。爱因斯坦则说时间是由事物创造的,也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移动得快,时间的速度就会慢一些。不管哪种说法,时间变化都是最具动感的瞬间变化。因此,哲学家睿智地总结了人类对时间的深刻感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在处理时间的方法中,有一种叫坚持。例如用一辈子、几代光阴来坚持做某件事,坚守某种理念。这种精神尤其令人折服,最近对韧性时间的体会也分外强烈:一位老教育家默默地为莘莘学子举办了49届的双语翻译比赛活动,疫情难阻;本土华文报社在百载风雨中坚守岗位,《联合早报》即将迎来百岁诞辰。
转眼12月,一年终了。时光飞逝又成岁末聚会里的感叹热词。“时间”是日常生活中词频极高,同义词也多的词语。时间以可测量的一定速度,沿着固定的方向流逝;凭着肉眼和触感,我们就能感觉白驹过隙,光阴荏苒。为了规划生活需要,人类很早便发明各种计时系统、方法和工具,而且越来越精细,分秒必争。
新年降临,许愿之际。坚持,会不会是你的愿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