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当一个人将肉麻当有趣,将疾苦当玩笑,将虚假当事实,将劝告当威吓,将社媒当圣经,现实中的黑白真假皆开始与他无关,基本上不过是活在自己一厢情愿,在天真与无知之间游走的世界里。

一个很实在的例子是,充斥社交媒体的舞动身躯的短视频大受欢迎,男女老少不论美丑都在拼了命地挥舞生命,不论水平都有人点赞,说明“演员”和“观众”有能够衔接的共同点,虽然那并不一定是传统眼光中的对或好。有些人看到一些现象就随意/喜欢/习惯性地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以“有钱任性”来批判完全不认识的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以表达心中莫名的不满/不平衡,一厢情愿误以为敢说敢言的强烈表达就是一种胜利。这种毫无必要的负面情绪表达,显露的是自己人格上的缺陷,更超越了天真和无知的范畴,绝对值得同情。

事件通过社交媒体流传的一大好处是,对我们的思维有所激发。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人性得到更透彻的表达,从言之有物、精彩绝伦,到肉麻当有趣的视频,指桑骂槐的评论和留言,简直百花齐放。难怪走在大街小巷的都是看机不看路的低头族,社媒空间的内容确实比真实世界丰富,而且能让人不自觉上瘾,难戒。

有时候我们很快对一些社会现象下判决和定论,但往往是仓促的情绪反应。待那些给我们造成情绪困扰的事情沉淀之后,会意识到,也许很多事都与自己无关,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后遗症。反而是当我们情绪激动地将之紧抓不放,就不能理性地分析,甚至可置之不理,于是就让自己生气,觉得不吐不快。当然,在资讯快信息广但欠缺渗透度的今天,一般人都习惯性地要有即刻的反应以便让自己随时处于“即时”状态,但没有经过消化的反应,往往是在天才和白痴之间游走,最终的反应也是天真与无知的一线之差。

学生在种族和谐日在校园内扮演人质被恐怖分子斩首的画面,青少年虚报校园内有炸弹,以及师长在课堂内以自己的偏见去影响学生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观点,这些行为一些人认为走偏了,另一些人则认为无关痛痒。可见凡事不论对错真假,都有双面性,没有任何一方能获得百分百的绝对性支持、赞同,或否定。

也有将社交媒体当生活营养剂的一群,不论什么课题都会将之拥抱绞尽脑汁尝试插上一言,却因为一知半解或只看标题而发出让人摸不着脑袋的论点,或总以“是谁来的”来表达对之不屑的人与事,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自大和肤浅。同样的,当今很多网红以外表卖相甚至“无厘头”吃糊,都得大大感激点赞的追随者,因为太多人的空虚穴位越来越轻易显露,随时等待被点中。

当这些视讯排山倒海而来,作为接收者的观众,最后必然有所筛选,只留下最即时和“有用”的信息,提升社会认知,作为一种自我警惕,或日后当成社交话题。当然也会有一些人选择各种垃圾内容全盘招收,最后苦的是自己,因为反应太多时间太少,消化不了,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