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先生聊起我们的语言窘境——跟中国人比起来,我们的中文似乎逊色了些,跟欧美人相比,我们的英语又没那么地道,他调侃道:要不换个角度,跟一些中国人相比,或许我们的英文会好一些;跟外国人相比,或许我们的中文会略胜一筹。虽然听起来很阿Q,但我们不是他们,也无需成为他们,既然无法真正融入,那就融合吧。毕竟能够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语言文化特色,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啦!

虽然不少人觉得我的中文不错,但在跟一些人交流时,他们总能很精辟地概括我的想法,让我觉得自己的语文内涵和表达有待提升。其实,一些朋友也说,当我们在羡慕他们的中文水平时,他们也在羡慕我们的双语沟通能力。尴尬的是,当我想应聘一些英文教师的职位时,却发现人家只要洋人面孔且说纯正英语的欧美裔人士。此外,一些宝妈朋友大学主修英语或曾出国留学,英语能力也是相当不错,而且中国的英语教育也从初中改成从小学就开始。这让我不禁反思:新加坡双语教育是否已经失去优势?

还有一次在逛街时我突然想到自己的护肤品要用完了,进店寻找时店员询问要买什么,我才猛然意识到自己不知道“toner”的中文翻译,赶紧当场上网搜查。也是那时起发现,原来自己贪图方便,已经习惯性地用英语代替某些词汇。

第一次有这种感受是刚到深圳两三个月,朋友们在聊天时说起一个词“塑料姐妹花”。我盲猜应该是指感情很好,友谊长存的那种好姐妹吧,毕竟塑料花可以保存很久啊!后来忍不住问了一下才知道,原来它指的是“表面上很要好,但其实特别假,会勾心斗角,虚与委蛇的朋友。”入了一些宝妈群后,这类网络词汇更是比比皆是, 虽然都是中文字,但若不搜索下意思,我都不太理解大家在说什么。

不仅是她,我在新加坡从事的工作虽与中文有关,但来到深圳后还是察觉到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及自己的不足。

三年前刚到深圳没多久,前同事就找我给她恶补中文,原来她三个月后需要带团考察上海和深圳的一些科技网络公司。她的英语能力特别强,中文就弱些,为了这次的考察鉚足了劲,拼命地背下一些专业术语,希望到时与中方交流时能够听得懂,用得上。考察结束回到新加坡后,她说这次的行程让她重新审视了中文和中国的重要性,还打算去报读中国通商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