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负责守护遗址的是个穆斯林村庄。殷莉莎也是小说家,这回以研究和采访资料,选择以笔记片段的方式创作,邀请当地年轻人写诗,绘画插图,共同作业。基于和新加坡的因缘,特地邀请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的学生参与,各凭书内各自的理解创作,在村内废弃的码头和拉萨尔艺术学院,先后在两地交流展览。

殷莉莎对我们,和同行的几位法国记者解释,从苏门答腊穆哈拉占碑,巴当哈里河口出海,之后回航沿河而行,让我们感受,也许,七八百年前或更久远的年代,从中国、印度和波斯等地来的商人和求道之士,此乃必经驻扎之处。感谢她的用心,要我们凭想象感受渊远的景象。

上个星期,英国《每日邮报》有则新闻,考古学家金斯利说五年多来,巨港渔民在河中打捞出许多古文物,最珍贵的是一尊8世纪佛像。金斯利和许多专家一样,正致力寻访一个“700年前神秘消失的三佛齐(亦名室利佛逝)黄金国”的遗址和证据。

《金洲之梦》写民情民俗,跨文化跨宗教跨种族,珍惜人文情感。书的发布会在村庄老码头举行,大小村民,几乎齐来赴会,载歌载舞,击鼓朗诵传统的塞拉卡诗,热闹非常。

金洲,源自梵文称苏伐纳迪巴,即今之苏门答腊。在7世纪,曾兴起一个广大的智慧中心,吸引无数中国与印度大德前来,从大唐高僧义净到印度的阿底峡尊者,教义由此辐射及至西藏,在13世纪左右,这所 “大学”湮没于尘世。

上岸,是个小岛渔村。新加坡就在望不见的不远方。村民热情款待。

末了,一个年轻画家送我渔民从河底打捞来的几枚铜钱,和他制作的艺术小件。成天忙碌后,殷莉莎带我和几位朋友到一个获得特许进入的遗址,静坐,安顿身心。“对待草如草对待树木一样”,耳际回响着译句。古建筑在低眉下显影,真心祈颂,有志者在时光隧道中,终能打开曾经遍照十方的大门,让世人感悟清明之梦。

对于近在咫尺的佛教遗址,个人认识肤浅。殷莉莎撰写《金洲之梦》时,执意同书以英文、中文、印尼文和法文出版,邀我参与。书的启端,即唐代大僧义净南来的记事。引述之英文,取自日本学者著作的转译,为个小求证,幸得新加坡佛光寺协助,影印曾经前往印度取经的义净大法师,住锡此地所撰写的两本历史重要文献,《大唐西域高僧求法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书成法师托付商船商人带回中国。

2018的6月某个清晨,乘坐摩托船,驰出大河口,挺进马六甲海峡,海平线上旭日跃升,金光四溢,波影彩丽,俨然莫内的《日出》,天然召唤了心象画意。

殷莉莎,原为巴黎驻东南亚记者,之后选择印度尼西亚作第二故乡,长居日惹,多年来对穆哈拉占碑的出土遗物,不遗余力探索。这两千顷林子经被划为保留地,考古学家根据建筑残砾,推测具有一所僧院大学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