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城里似乎渐渐多起来的拒戴口罩一族,从他们被劝告后歇斯底里的反应来看,就知道他们未必是故意,而是因为压力。当一个人像是被按了一个按钮后疯狂地发飙,再怎么规劝/讲道理/对峙都没有用,因为已经失去理性,说什么都听不进去。那个不戴口罩的你我他,在冒着自己中招也连累别人感染的风险的那一刻,或许只不过是需要一个可以“不被告诉要怎么过日子”的短暂自由而已,虽然那在目前也是不被允许拥有的。
我们也许真的得考虑停止这每天的疫情数字播报,因为不论多少,不论播报的语气和报道的方式有多“温柔”,那都是一股对精神和心灵的慢性谋杀力量。一颗安眠药只能让你昏昏欲睡,一百颗安眠药就能让你长眠不醒,这就是当中的不同。
如果疫情不会像沙斯奇迹般突然消失,如果我们一直攻不破冠病堡垒,如果病毒天天七十二变,我们就得学习存活在一个步步惊心的年代,提心吊胆就是常态。
即便是能两人出外用餐,选择不外出的人恐怕还是占大多数。没有人希望外出一次不幸与受感染者同处一室而得接受强制检测,连在小贩中心打包外卖也处处风险。我们与病毒的持久战,考验的不仅是毅力,也是勇气。
过去一年多,社交媒体/电视/电台/报章的新闻头条,几乎都是疫情数字和疫情发展。每天的“某国今天新增多少起冠病病例,多少起死亡病例”,已成惯例,看/听不下去也还是会进入脑袋,甚至是不经意地在下午时分自动滑手机扭开电台新闻。想要知道最不想知道的,已成了最不受控的生活习惯。
疫情暴发之前,去什么地方都步步惊心的场面,或许只曾在科幻电影中出现过。当这令人害怕的剧本变成现实,感受到的不仅是畏惧,长久下来会累积成精神负担。你说商场人多少去,在公园海滩同样人山人海。你说餐馆不能用餐,小贩中心打包的人龙特长。不过是去买包饭,还得冒中招的风险,甚至连呆在家里哪里都不去只等待送餐,也可能因为邻居受感染而导致自己得强制接受检测,几乎已经没有能安全呼吸的空间,生活怎能没有压力?
对一些不懂/不愿/不能/不喜欢下厨,几乎每天每餐都在外吃的人来说,特别是单身人士,不能堂食就像是被剥夺掉的一大块人生。虽然还是能外卖,但打包回家的食物绝对没有现场吃的口味和口感,少了镬气,多了(包装的)湿气,吃起来就只能是为了填饱肚子,不是为了味道。当然,很多时候不能过于讲究,有得吃、吃得饱最重要,吃得好不好属于奢侈要求,但如果吃的过程还得提心吊胆,那就很有压力了。
最糟糕的是从开始到现在,情况并没有好转,病毒越战越勇,人类只防不攻,别说没得出国远游,在自家门口附近走走,和朋友聚首,出外买点喜欢的东西犒赏自己,也得小心翼翼防备病毒入侵,这样的日子大家都在学习适应,却也都在潜意识中努力控制自己的沸点,以防“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