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世界,美国特斯拉飞船、星链(Starlink)、汽车、英特尔2纳米晶片、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创新接连不断,中国却鲜有创新。中国创新老是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后面,和自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名份很不相称。究其原因,就输在中国教育不能像西方教育那样,为经济社会崛起提供创新支撑。
西方孩子思想的活跃,在今年情人节上就让我领教了。十二三岁的美国学生,竟然在班上上演向埃及学生求婚的恶作剧,想象力真的很丰富。中国学生显然没有这些想象力,他们大都选择远离政治,把老师讲同性恋当新闻,围成圈子说家长里短。
其次是体现在中西文化碰撞、融合路径的选择上。国际学校努力引导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科学技术是西方文化的强项,国际学校培养学生广泛的科学技术兴趣,西方科学技术手到擒来,自然而然就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实现了人生超越。
毛式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反资本主义复辟防止和平演变”“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校要实行“开门办学”,去工厂、农村、牧区,和工人阶级、贫下中农一起办学。总之,提倡培养张铁生式的“白卷英雄”。
总之,国际学校拥有西方文化的优势却不排斥亚非拉文化。中文是中国人或华裔的母语和文化的根。国际学校专门开设中文课,强化校园内的中文标识、中国符号,刻意给身处异乡的中国学生以家的亲近感。与此同时,国际学校还包容日本、韩国、马来和斯里兰卡等文化,让各国学生在世界大家庭中,处处感受到异国文明,体会到多元文明的优势,挖掘出各国文化的美好东西,从而找到自己的差异。
邓小平时代是教育逐步产业化,办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赚钱,从上至下一切向钱看。现在则是重回毛时代,学校开设思政课,要求学生做中共的驯服工具,并在学校设立学生举报老师制度。至于教培行业、民办学校则一度因不姓党而被取缔。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因为讲真话而受严厉处罚,甚至开除。那些投机取巧、不务正业的校长、教师,则大行其道。现在就连幼儿园都搞起娃娃穿红军服走长征路,讲阶级斗争,当战狼的教育。
中国教育追求单一、封闭。就教材而言,中小学文科教育依然停留在农耕时代,至今政协委员陈霞还在建议“推广逻辑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推理和说理”,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几乎都是空白。就理科课程而言,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就说:“中国理科课程落后世界70年,大量内容是200年以前的知识。”就学生培养而言,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称:“我国的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问题,严重到让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忠厚老实、安分守己和遵纪守法导致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无路可走。因为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很容易吃亏,大环境已被污染,一股股清流就显得格格不入!”
语言方面,国际学校鼓励学习各国语言,并绞尽脑汁营造中英文双语以及多语学习环境。有了这样一个好的语言氛围,各国学生就能自觉学好双语或多语。
再来是人文,诸如普世价值,也是西方文化的优势。国际学校没有禁书,没有“颜色革命”之类的帽子,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原版书籍,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高见。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等文明,以及世界轴心时代的巨人,各国包括中国的文学名著都在这个平台交集,学生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超越。这在中国学校是办不到的。
这类活动在中国不敢想象。文化在中国涉及意识形态,未经批准,学校肯定不敢搞,更遑论办成西方式的文化节。中西差异在新加坡国际学校也可见一斑。在新加坡的国际学校,中国学生多,陪读家长也多,但中国家长谨言慎行,中国学生则不加入西方学生群。
中国教育的问题在这些年重回旧路径,应该说是不明智的,并很可能弄巧反拙。要唤回民心,唯一正确的选择应该是重启改革。
中国教育累积的问题应该从改革破题。这些年中国教育政策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官方和民间至今各说各话。官方说好,不打算以此为契机推行教育改革,但老百姓不认可,你不改我就送孩子出国读书。官民博弈难分难解。
引导文化碰撞融合
新加坡国际学校的西方式教学理念,和我以前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看到的有相似之处,很有感触。
官民博弈难分难解,于是老百姓转而用脚投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家庭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可能在1000万左右。以前,中国政府对此是包容的,但而今认为送孩子出国读书不仅关乎生源的流失,也还关乎财富的流失。于是,自今年开年始,就自上而下通知街道警察和社区组织变相审查老百姓出国。当然,中国政府也许有难处,但用行政手段阻止中国学生外流,不仅成本太高也阻止不住。
当然,国际学校也有负面、不理想之处,比如过早涉及同性恋。其实,无论东西方负面的东西都不可避免,但只要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文化及价值观进行批判性的兼收并蓄,应该能够有效避免学生被各国文化的负面因素困扰。
西方教育受普世价值的影响,教师尊重学生,奉行启发式教学,校园崇尚言论自由,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总之志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批判思维、创新思考的人和人才。国际学校作为西方教育理念的践行者,为了促成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千方百计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理念,以及对世界开放、包容的教育形式整合资源,形成与中国教育闭关锁国的选择迥然不同的教育气场。中国学校没有的项目国际学校有,中国学校有的项目国际学校更有,而且比中国学校办得更多元开放。
中国教育累积的问题应该从改革破题。这些年中国教育政策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官方和民间至今各说各话。官方说好,不打算以此为契机推行教育改革,但老百姓不认可,你不改我就送孩子出国读书。
中国教育“闭关锁国”,从科举教育、苏式教育、毛式教育一路走来,都是中国特色,以至直到今天中国人口顶端人才占比,仍远不如西方,只能更依赖市场换技术、山寨和剽窃,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要说差距,这就是差距。
英语在改革开放之初很受重视,现在很多人大代表则建议小学初中取消英语教学,甚至连中国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也迫于压力,建议“英语滚出高考”。取消了英语,不仅堵塞人才成长的道路,也取消了过剩学生出国就业的路,也就逼着一些学生一开始就投考国际学校。
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教育理念,既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也受苏联填鸭式教学的影响,更受毛泽东式政治挂帅的影响,向来重视死记硬背,循规蹈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僵化,都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上课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学生背功一流,没有创新思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
教育是创新型社会的基础。国际学校其实是桥梁,一头连着世界各地的学生、家长,一头连着世界各地的大学、公司,别看眼前的学生还是小屁孩,未来也许这里面就有总统、总裁、乔布斯……
今年2月末,我参加了新加坡国际学校的校园文化节,亲眼看到美国、英国、中国、日本、西班牙、乌克兰、澳大利亚……不同的语言、肤色、服饰、年龄、性别,不同身份的师生、家长聚在学校大厅,热烈庆祝因疫情久违了三年的文化活动的情景。这个所谓文化节,没有开场白,没有舞台,没有主持人,人们笑脸相迎聚在这里,或随处站立,或席地而坐,或谈论各自的文明、传统、文学,或演唱各自的歌曲,跳各自的舞蹈,或争论共同关心的话题……新旧思想在这里碰撞,东西文化在这里融合,各种火花在这里绽放。
(作者是中国四川退休经济学者、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