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不同意梁启超的主张。他认为,日本人对天皇在政治上有认同感,中国则不同,对满清政府没有政治上的认同感,因此,在日本可行的“国民主义“在清政府之下是行不通的,只有搞革命,推翻满清政府。他也不同意杨度的金铁主义,因为建国需要人民在感情上的认同,他眼中的日本不光只是一个极力推行殖民帝国主义的日本,也是一个国民在政治上与感情上认同自己国家的日本。

安倍宣称,中日关系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威胁走向伙伴,并带领500人的企业家,签订了50项总值180亿美元(约250亿新元)的合作协议,和2000亿元人民币(约397亿新元)为期三年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毫无疑问,中日关系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观,这点与日本政府所主张的维持公平的自由贸易体系是一致的。或许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日本才是牵引中国进入全球化进程的伙伴吧。

现任职于日本国际文化研究中心

2014年以后,由于多半时间在日本生活,深深感受到日本社会对亚洲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以亚洲为耻了,有一种同是亚洲人的认同感。我虽然对安倍一行的访华还是感到有些意外,但东亚大和解的趋势正在成为现实。

我今年在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持一个共同研讨会,主题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思想起源——以来自日本的建国思想为中心”。做这个研究课题的目的是想搞清近代中国的来历。中国人都知道,辛亥革命推翻了入主中国的满清政府,于是才有了今天的中国。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日本,发现了“国民”这个词,但他要中国人学美国,主张大国民主义,后来又提倡开明专制,他的样板就是他所寄身其中的明治日本。

他把这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想要在中国推行。他还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就是高唱金铁主义的杨度,金是经济,铁是军事。这就是日本在满洲推行的殖民帝国主义的思路。就这样,这两个人激发起了中国的民族主义。

这是中日关系的文化基础,如果我们可以排除以追求国家利益为目的的主权优先主义,东亚地区的合作或可成为超越西方式权力政治的全球治理的新典范。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有必要回到中国革命,或明治维新的精神原点上来,这才是中日关系重新出发的原点。

作者是杭州师范大学退休教师

章太炎所主张的道德动力说,则是来自信奉阳明学的幕末志士。这种道德才是推动革命的原动力,因为他同意阳明学的亲民观——主权在民。这个观念在18世纪的中国已经出现,在德川幕府末期引起了倒幕志士的共鸣,同时又成了推动中国革命的精神动力。这种具有东亚文化背景的同一观念,在不同的国家里发生作用,可以理解为是具有东亚特色的文化上的国际关系主义。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正在紧锣密鼓之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行于10月25日至27日的访华。对中国来说,究竟是拔刀相助,还是趁火打劫,尚不可知。我在给中国国内的医生朋友的短信中,写道:“轻舟已过万重山,革命理想为人民”。

正是基于这样的日本认识,他才产生了反满革命的思想,在他思想中,日本始终是一个东亚文明版图之内的成员。戊戌政变后,他在台湾发表论文,将台湾视为中日联邦之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命他为东北筹边使,他提出了满洲由中日共同管理的主张。20世纪20年代,他支持湖南省宪运动,提出联省自治。这位中国革命的元勋立足于亲民观,主张东亚的文化统合与政治分权,眼光超越时人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