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本地,吃饭前却不得不做数学题,甚至还要进行猜测游戏。记得有一次吃潮州粥,点了卤豆干炒苦瓜、干煸四季豆和一小条巴掌大的鲳鱼,但点菜之前对价钱完全不了解,同样的菜和粥,几次去光顾但价格却不一样。虽然近几年有改善,很多都有明码标价,但觉得过于繁琐,两菜一肉多少钱,两菜一鱼又是多少钱,还不如就青菜一份多少钱,一份肉算多少,一条鱼卖多少,让客人自由选择。更离谱的是,明明标价两菜一肉算4.50元,可是付款时却是5.50元,原来肉沫炒青菜和豆腐,都当成肉来算,令人哭笑不得。麻辣烫刚刚进驻本地时也入乡随俗,没有明码标价,摊主和顾客之间只好靠心灵相通。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只好听之任之,也不差那点钱,更不好意思询问了。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新加坡的小贩中心还售卖入选米其林指南的食物,国人真是太幸福了。另外就是小贩文化已申遗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食阁和小贩中心是国人的食堂,一些国人的三餐都在此解决,同时也是约上三五好友,喝咖啡,畅饮啤酒的地方。
读了日前关于马鲛鱼加酿豆腐11元杂菜饭的新闻,很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本地的杂菜饭物美价廉,食物开销占一般收入的比率非常低,每次在食阁或小贩中心招待从中国来的朋友,他们都觉得新加坡的食物开销比中国还低,而且种类繁多,福建、广东、潮州、客家等方言族群菜肴应有尽有,特别是近几年登陆的中国地区菜肴如雨后春笋,如东北菜、山东菜、西安菜、云南菜、川菜等。此外,还有马来、印度、西餐等等,选择很多。
杂菜饭是我的最爱,荤素搭配,花样繁多,物美价廉,特别是有些摊主煮的菜少油少盐少糖,就像妈妈煮的家常菜一样,非常可口,可惜这样的摊位是越来越少了。
作为游走食阁和小贩中心的老经验食客,还是撞上11元的杂菜饭问题,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看来当务之急就是要求所有熟食摊位必须明码标价,若能唱收唱付就更好了。“一条鱼八块,一份炒四季豆一块,一份豆腐两块”,当喊到一片马胶鱼八块时,食客可能就会主动停止点菜,这样就会减少误会。如果不报价就把米饭、蔬菜和鱼混在一起装进盒子,再开出价钱,有些食客可能会因为不好意思而不得不买下,却产生怨气,再也不来光顾了。所以,明码标价,唱收唱付,就会减少类似11元杂菜饭的误会。
另外,美中不足的是,一些食阁或小贩中心的食物标价不明。我在日本也光顾过类似的杂菜饭摊,食物都是明码标价,每个盛食物的大铁盒,都竖立一个铁制价签,标明价格,比如炒高丽菜、炒四季豆和炒鱿鱼丝,一份各卖多少钱,顾客可以根据喜欢的菜色和价码选择食物。我记得在台北101底层的超市的食阁,有一个类似杂菜饭的摊位,在玻璃柜里陈列不下20种菜肴,如豆干、青菜、肉类和海鲜,每一份都有明码标价,一目了然,顾客可以自由搭配,无须服务员算账就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