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独居老人的左邻右舍可主动、适时关心一墙之隔的老人,尤其是行动不便者。

若干年前,有文章提及已故中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邵氏红极一时的女影星李菁,也是“孤死”好一段日子,尸骨才被人发现。由此可见,正如《死亡现场》一文所言:孤独死是不分贫富的。

读了《早报星期天·中国心跳》去年12月20日刊登的专题报道《单喜临门未必幸福终身》后,感触良多。

独居老人不一定是孤家寡人的一人户,有的老人或许有亲人好友,只因疏于来往而形同陌路。这些亲友若是偶尔还想起彼此,不妨抽出时间去探访问候,关心一下老人家的生活动向。

《单喜》一文指出,中国现代年轻人酷爱独居生活,独居已不是孤独悲情空巢老人的标签。读完整版文字,我感慨万千,现代的年轻人怎么会有这种“出世”般的思想?百思不得其解。

许多独居老人习惯独来独往,不善和其他人交际,一旦身患重症,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如果突遭意外,例如跌倒昏迷不醒,无人在旁及时施救,就可能不幸死亡,之后成了腐尸白骨,直到有一日偶然被发现。

二、一些关爱老人的慈善机构,可每周三四天提供免费、清淡、经济的膳食给老人享用。

《死亡现场》一文除了分析造成孤独死的原因外,也提醒政府和国人,这话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也是公共政策范畴的课题。国人与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关心照顾独居老人这一弱势群体。官民应共同探讨、制定良策,来防止老人孤独死亡的事情继续发生。

以上几个小建议或多或少可以避免老人孤独死亡,以至成了白骨也没人知道的悲剧发生。

依笔者浅见,以下做法或许可以减少独居老人的孤寂感:

提到独居老人与日俱增的话题,不禁联想到《联合早报·言论》去年12月12日刊登的文章《死亡现场:一个孤死的世代》。文章提到两个孤独死亡的案例:一、60多岁的独居男性过世,九年后被发现时只剩下白骨;二、一名八旬独居老妇过世超过两年才被发现。阅毕内心也是一阵惊愕,独居老人的处境可谓“危机四伏”。孤独宅居犹如裹在老人身上不定时炸弹,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慎重的提醒。

一、民众俱乐部可招募义工,轮流探访独居老人,帮老人打扫居所,教他们手工艺、画画、写字及简易健身动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