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好友H被裁。自毕业以来,H就一直任职于同一家跨国公司,不久前还被评为公司年度优秀员工,期间几次有猎头找上门,但H始终岿然不动。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历史不时以相似的场景循环,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但据新闻报道,当年的失业大军中有不少人通过刻苦进修找到了“又一村”,在中年“被迫”实现了童年梦想;抑或归隐田园,在平淡生活中找到新的乐趣。
过去一周,德意志银行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裁退1万8000名员工,是投资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后最大规模的一次重组。读新闻时,想起十多年前,几名大学同学拿到德银伦敦办公室的暑期实习机会。那种如释重负的快乐不难理解——投资银行的薪酬如天文数字,对留学生来说意味着父母含辛茹苦偿还的学费终于“修成正果”,而未来的人生道路也似乎铺上了金砖。
对于这个树倒猢狲散的慌乱场面,《金融时报》一针见血指出其吊诡之处:这是很怪异的雇佣关系,雇主每年支付一些员工数百万元酬劳,但当它决定裁掉他们时,他们就得赶快消失。雇主和员工之间只是一种交易,毫无忠诚可言。这些平日里光鲜艳丽、灯红酒绿的员工都是“高薪但可有可无”。
没有人希望被裁,但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愿我们走出大门时,不只有绿植,也有自己的价值。
那是德银野心勃勃想挑战高盛的年代;如今,首席执行官泽温宣告,旗下的投资银行业务“雄心壮志的日子”已经结束,要回归更具竞争力的其他业务。一声令下,据说伦敦总部不少员工只有几小时的时间打包离开,甚至有人捧着养了多年的绿植走出大楼。
从某种角度来说,在高度全球化、新兴行业层出不穷的今天,越是高端、前景无限的工作,有时更像是包装华丽但雇佣关系脆弱的零工经济,每个人都可能只是全球布局的一枚棋子,享有的待遇和个人对公司的价值无关。
H虽然还算年轻,但求职过程并不顺利。除了经济展望不令人鼓舞,H也悔恨自己没有多学一些和互联网科技有关的新技能。当日常工作已令H疲于奔命,哪来的精力未雨绸缪?到头来,当饭碗突然集体落地,业内机会本就相当有限,转换轨道又谈何容易?
事实上,所有职场中人都是可有可无的,高薪未必代表一个人对公司的价值。公司一旦决定某个业务不值得继续,那相关的人也就瞬间成了冗员。
(作者是新闻中心数码内容主任)
自今年初以来,京东、美团和网易都先后大规模裁员。尽管小米创始人雷军让很多人迷信“风口”,但现实是,人头攒动的风口也是风险的集中地,大风不只能让猪飞起来,也能把人吹跑。
从功臣到孤臣,有时只需掌舵人的一个转念。据好友回忆,过去十年,公司高层对某新型业务的态度可以用“冲-扩-砍”三个字概括,在大量扩张的年代高薪请人,不顾成本,而今却无奈收摊,听起来和德银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发展曲线如出一辙。
没曾想,新主管空降不久,便宣布取消某业务的新加坡区域办公室,一百多人遭殃。好友感叹,仿佛一切都突然化为泡影,十多年兢兢业业只换来腰间的一坨肚腩。
其实,即便是最热门的科技行业,前景也未必永远光明。事实上,就连在中国大陆一路高歌的互联网行业,近期也纷纷爆出裁员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