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学习双语的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想让下一代学好母语,就一定要让母语大量地在公众场合中出现。
好在后来校方澄清,“去华存英”的做法是一名主管擅自决定的,教育部长王乙康在国会答复相关提问时,也说这是孤立事件,属于人为疏失,非由长期潜在的系统性问题引起。
这事当年闹得很大,有人担忧社会趋向单语环境,更有人认为南洋理工大学位于南洋大学原址,禁用华文是遗忘历史和根源。
他指出,新加坡的双语政策作为教育政策的基石,实行多年来已经把新加坡人带到很好的起跑点上。
和同事谈起,他们都想起2017年南洋理工大学一家食阁的摊贩,被指示要把招牌上的华文字去除,只留下英文的事件。
只有到处看得到四种官方语言的时候,人们才会觉得这些语言都是重要的。
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对这个做法表示认可,但他指出如果要加上英文以外的语言,四种官方语言就都要加上。商联会负责人则说,指示牌很小,四种语文放不下。
语言的学习就是语码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想要学好语言,除了要多用敢用常用以外,更须要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作为积累。
但就我所接触到的社会用语情况,以及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英语之外的另外三种官方语言,其实已经到了存亡的关键时刻。
本月上旬,我在另一个多语言国度瑞士,采访在那里访问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时,他谈起学习多种语言能够让人接触不同思潮和文化,因此鼓励新加坡学生学好母语,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学一种语言。
本月初新翻修好的马林百列中路巴刹暨小贩中心,同样只有英文指示牌。商联会说他们在装修时曾经讨论是否加上华文,最后决定维持只有英文的做法,只是加上指示图标,方便不谙英文的人们了解相关信息。
学生如果在生活中只看见英语,母语只见于教科书,是不会觉得母语重要的,他们只会把它视为一种在考试中必须克服的“外来”语言。
确实不必成天担心四种语言“放不下”,或者设计“不够简洁美观”,更不要因噎废食地担心写错字而干脆不用母语,“有英文就够了”。
(作者是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tanky@sph.com.sg)
如果我们真的想保留多语言传统,鼓励国人继续学好各自的母语,就应该在生活中制造机会,让母语在生活中看得见也听得着。
一些教育学者的研究也显示,如果某种语言的材料只在教材中出现,学习效果很难长期维持,因此学习语言不能只靠课本或者报章,生活中出现的片言只字都是学语所须依据的材料。
如果没有设于一楼的登机手续办理设施,上个月开幕的星耀樟宜看起来和机场没有什么关系。那里就像一个普通的商场,里面没有航班咨询显示屏,也没有多种语言的指示牌,看得到的文字只有英文。
很多中学生虽然在小六会考母语考获优等,但是说话不成句,词汇也严重匮缺,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及场所的母语名称都不知道。
同一天的《联合早报》上,也刊登了1963年建国总理李光耀为伊丽莎白村民众联络所奠基仪式旧照片,以及李显龙总理为新的山景民众俱乐部开幕的照片。旧照片中可见,旧牌匾上四种官方语言都有,但是新的却只有英文。